梅龚彬(1901—1975),原名梅电龙, 笔名龚彬。他于1901年8月12日出生于黄梅县的一个地主家庭。幼年时在家乡读过9年私塾, 1917年2月考入设在武昌的黄州府立启黄中学。
梅龚彬(1901—1975),原名梅电龙, 笔名龚彬。他于1901年8月12日出生于黄梅县的一个地主家庭。幼年时在家乡读过9年私塾,
1917年2月考入设在武昌的黄州府立启黄中学。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梅龚彬成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叛逆者,积极投身到恽代英领导的武汉学生运动中,接受新文化运动的洗礼。
1921年春,梅龚彬从启黄中学高中毕业后,考入上海东亚同文书院。就在这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真理的声音冲进了上海各高校的校园,激起了梅龚彬的革命热情。
1924年,梅龚彬担任上海学生联合会副会长,并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春,转为中国共产党员。同年,根据革命需要, 经组织安排,他加入中国国民党。不久,中共上海徐汇支部成立, 梅龚彬任支部书记。1925年5月底五卅运动爆发,他是运动的指挥者之一。
1926年3月,梅龚彬从上海东亚同文书院毕业,放弃了出国深造的机会,服从党组织的安排,担任国民党上海市党部秘书长,并兼任市党部机关中共党团书记。
1926年底,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往武汉。梅龚彬被调到武汉,先在汉口总工会工作,随即被调到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担任政治教官。
1927年4月,梅龚彬被武汉国民政府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十二师政治部上校主任,参加了北伐战争。梅龚彬在第四军积极从事思想工作、群众工作、统战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
在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后,梅龚彬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
1927年底,他被周恩来派往浙江,担任浙江省委宣传部长,并一度主持省委工作。
1929年8月,他被党中央派往东京,从事重要的地下情报工作,在遭到日本警察逮捕后,在狱中宁死不屈,保住了党的重要机密。后被组织营救出狱,于1931年7月回到上海。负责中央特科工作的陈云代表党中央,向梅龚彬布置了一项重要任务,即以脱离共产党组织的非党人士的身份公开活动,为党工作。
从此,梅龚彬转为地下秘密党员,按党组织的指示,以各种社会关系在国民党上层人物中进行统战工作。他选定十九路军的爱国将领为团结对象,为推动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代理院长陈铭枢和十九路正副总指挥蒋光鼐、蔡廷锴以及李济深等人反蒋抗日,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1933年5月,梅龚彬来到香港,策动李济深联络蒋光鼐、蔡廷锴、陈铭枢及国民党内其他反蒋力量,发动福建事变。同年11月, 福建人民政府成立,梅龚彬被任命为文化运动委员会委员兼民众运动处处长。
福建事变失败后,梅龚彬于1935年秋协助李济深组建了中华民族革命大同盟,这是中国南方的革命统一战线组织,他利用宣传处长的职务便利,通过各种方式以大同盟的名义,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统一战线主张。
在梅龚彬的红色特工生涯中,最为亮丽的是协助李济深等人筹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和协助潘汉年、廖承志等人分四批把民主人士从香港安全接送到解放区。1947年6月,梅龚彬受党指派来到香港,协助李济深等人筹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并为其起草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立宣言》。
1948年11月1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香港成立,宋庆龄被推选为名誉主席,李济深担任主席, 梅龚彬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并兼任主任秘书。1948年,中共发表了“五一”号召,得到了在香港的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的热烈响应。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开始想方设法接送在香港的各民主党派领导人进入解放区,筹备新政协。在国民党特务横行,港英当局万般阻挠的情况下,梅龚彬与潘汉年、廖承志等一道,根据中共中央和周恩来的指示,作了很大努力,从1948年8月至1949年3月,分四批把李济深、黄炎培、沈钧儒、郭沫若等数百名民主党派领导人和知名人士,从香港安全接送到解放区。
建国后,梅龚彬历任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第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至四届民革中央常委兼秘书长,“文革”中亦受迫害,1975年8月1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