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中共情报史,袁殊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曾以多重身份打入敌人营垒,在复杂的环境中与敌周旋,为党获取了大量战略情报,为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
翻开中共情报史,袁殊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曾以多重身份打入敌人营垒,在复杂的环境中与敌周旋,为党获取了大量战略情报,为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
袁殊(1911—1987年),出生于蕲春县蕲州镇一个没落官宦人家。其父长年在外奔波,根本顾不上家庭,养老扶幼的担子就完全落在母亲身上。袁母贾仁慧是湖北大冶人,家中阔绰富有。袁家生活艰难,贾家慷慨相助,因此,袁殊在5岁时得以开蒙进馆读私塾。袁殊的外祖父去世较早,在他8岁时外祖母也去世了,母亲便带着他来到上海,投亲靠友,袁殊11岁就到一家印刷厂当童工,后在父亲朋友的帮助下,进入立达学园免费读书。
1927年,16岁的袁殊经人推荐参加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七师,并当上了一名少尉军官,不久便转到第六军十八师政治部宣传科当了中尉科员。袁殊看到北伐战争已变成了军阀混战,因不愿当炮灰,便请长假脱离了部队。
1929年9月, 袁殊到日本留学,一年后因经济来源中断而辍学,回到上海投身进步文化事业,成为上海滩小有名气的左翼红色文人。
1931年7月,正当袁殊干得起劲时,与袁殊有过交往的中共中央情报部门负责人潘汉年找到他,根据隐蔽斗争的需要,将他调到中共情报战线工作。从此,袁殊在进步文化圈子中销声匿迹。这年10月, 袁殊被上海地下党组织正式吸收为中共党员,参加中央特科工作。
在党组织的正确指导和精心培养下,袁殊在上海滩长袖善舞, 迅速打开了秘密工作局面。他成功地打入到国民党中统、军统、日伪机关和上海青红帮之中,连同他共产党员的真实身份,成为史上唯一的具有“五重”身份的红色间谍。
正是他的大智大勇和坚定信念,使他在群魔中游刃有余,官至国民党军统中将、汪伪政府“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日本外务省情报机关负责人。抗战期间,他将一份份重要战略情报,发往延安,也有一部分发往重庆;他把日本人为其提供的活动场地、活动经费和安全保护,变成中共掌控的情报机构;他在被“立即处决”的情境下,不顾个人安危去营救同志;他把利用敌伪关系聚集的数亿资产,全部交给地下党后全身而退去了解放区。
虽然沧海桑田,时过境迁,但袁殊情报生涯中有两件事却至今仍被人们口口相传,津津乐道,这就是1938年发生在上海的虹口大爆炸和一份关于日军“南进”的情报。
日军占领上海后,在虹口本田纱厂后院设立了一个规模较大的军火库。日军进攻徐州的军火就是从这里运出,即将开始的武汉会战的日军军火供应也正源源不断调到这里集中。为了给日军致命一击,袁殊谋划炸毁这座军火库。他用自己军统少将身份,组织了一个“抗日秘密行动小组”,经过缜密的侦察、准备,于1938年7月中旬的一天夜晚,点燃事先埋藏在军火库的烈性炸药。爆炸持续了四五个小时,大火则烧了一天一夜。日军虹口军火库的爆炸,让世界震惊,大大迟滞了日军向武汉推进的速度。
1940年,国际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最艰难时期,德国在苏德边境重兵陈列,大有一举踏平苏联之势;日军则倾其精锐集中于中国东北,对苏联虎视眈眈,形成极大威胁。斯大林在万般无奈之际,6次电请毛泽东出兵援苏,而中共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当时正处于抗战最艰难时期,斯大林的要求使中共处于两难境地。而就在此时,也就是1940年春末,袁殊经多方努力,获得了一份内容为“驻中国日军下一步的战略目标是南进,夺取和控制东南亚,而不是北进去攻打苏联”的情报。这份战略情报经潘汉年发给延安,再由延安发往莫斯科,不仅解决了中共的两难处境,而且使苏军解除了后顾之忧, 全力对付德军,大大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进程。
1945年抗战胜利后,袁殊奉命转移到解放区,继续从事情报工作。1955年因潘汉年案被捕入狱,
1965年以叛变革命、充当军统特务、日本特务等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
1982年被平反昭雪,1987 年病逝于北京,终年76岁,骨灰被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