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镐(1910—1949),又名周治平,罗田人。1927年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步兵科。 1934年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武汉站站员。 1938年任军统少校谍报队长。
周镐(1910—1949),又名周治平,罗田人。1927年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步兵科。
1934年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武汉站站员。
1938年任军统少校谍报队长。
1942年任军统广东站少将站长。
1943年任军统南京站少将站长,同时打入汪伪军委会任少将科长。
周镐的人生虽然短暂,但跌宕起伏,精彩纷呈。为了革命,他走出大山,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他误入军统,却平步青云,官至少将站长;作为戴笠的得力干将,他潜入伪都,卧底汪伪,成为周佛海的心腹红人。在日军投降伊始,作为南京接收总指挥,他制造了震惊蒋汪朝野的“南京事变”;作为蒋汪狼狈为奸的牺牲品,他一夜间跌进深渊,成为军统的阶下囚。
正值周镐对蒋家王朝心怀不满,度步在人生十字路口之时,中共华东局华中分局联络部第三工作委员会主任徐楚光(浠水人)以鄂东同乡、黄埔同学的关系对其策反。由于周镐出生贫寒,很快认清了中国的前途命运,要求参加革命。
1946年10月中共华东局华中分局、华中军区领导人邓子恢、谭震林签署命令,委任周镐为京、沪、徐、杭特派员,批准周镐为中共特别党员,负责赣、沪、宁、徐、杭一带对国民党军队的策反及情报工作。从此,周镐以崭新的精神风貌,高昂的革命斗志,投入到他所擅长的隐蔽战线的对敌斗争中。
作为从反动营垒中杀出的中共特别党员,党组织交给周镐的首要任务是策反孙良诚。孙良诚原为西北军将领,冯玉祥下野后背冯投蒋。
1942年又背蒋投汪,
1946年初被国民党收编为暂编第二十五师师长。因孙反复无常,数易其帜,人称“倒戈将军”。周镐任军统南京站站长时,曾受戴笠之命策反孙良诚,两人有过交往,并与其许多部下成为至交密友。现在受党的指示再度策反,意义大不相同。这次尽管周镐作出很大努力,但因时机尚未成熟,这项工作开展得并不顺利。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打响。就在淮海战役开战前夕,苏北兵团政委兼华中工委书记陈丕显接见了周镐,指示他立即奔赴前线, 策动、争取国民党孙良诚部起义。周镐按照党的指示,利用各种关系,反复做已担任国民党一〇七军军长的孙良诚及其部属的工作, 晓以利害,劝其反戈。11月12日,周镐只身进入孙部,进行劝降。11月13日,在我军兵临城下的情况下,经过周镐的努力,孙良诚率一个师5000余人在淮海前线向解放军投诚。孙良诚在淮海战役关键时刻的投诚,对蒋介石的徐蚌会战计划是致命一击,同时又为我华东野战军及时补充了武器装备和兵员,为淮海战役的胜利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随着淮海战役的发展,毛泽东主席对分化瓦解敌军更加重视, 于11月18日、23日、26日连续致电淮海战役总前委,要求“加紧对刘汝明的工作,迫其反正。”于是周镐接受了党组织交给的更为艰巨的任务,即策反驻扎蚌埠的国民党徐州剿总副司令兼第八兵团司令刘汝明。
令人叹息的是,在我军不断取得胜利的大好形势下,由于周镐失去了必要的警惕,没有识破刘汝明的诈降诡计,于1949年1月5日被刘汝明逮捕,1月6日押送南京,被蒋介石下令“就地枪决。”为了纪念周镐,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纪念馆里,陈列着周镐烈士的光辉业绩;气势雄伟的雨花台上,镌刻着周镐的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