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红色人物
  • 革命先烈
  • 王吉文

    1948年10月10日上午,在济南郊区的白马山下,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党委在这里为解放济南英勇牺牲的第八师师长王吉文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华野三纵党委在悼词中向全体指战员发出了战斗动员令: “擦干眼泪,止住悲痛,亲爱的战友们! 起来,为已故师长暨济南战役全体死难同志复仇! ”追悼会后,纵队首长亲抬灵柩, 全纵队团以干部亲手执拂,英雄代表挥泪迎灵,全体指战员举枪宣誓。王吉文师长的遗体初葬于白马山下,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省委将其移葬于四里山, 即现在济南的英雄山。

    人物生平

    1948年10月10日上午,在济南郊区的白马山下,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党委在这里为解放济南英勇牺牲的第八师师长王吉文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华野三纵党委在悼词中向全体指战员发出了战斗动员令:

    “擦干眼泪,止住悲痛,亲爱的战友们! 起来,为已故师长暨济南战役全体死难同志复仇! ”追悼会后,纵队首长亲抬灵柩, 全纵队团以干部亲手执拂,英雄代表挥泪迎灵,全体指战员举枪宣誓。王吉文师长的遗体初葬于白马山下,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省委将其移葬于四里山, 即现在济南的英雄山。

    1916年,王吉文出生于黄安(今红安)高桥王兴禄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早年丧父,姐姐10岁时,为生活所迫给人当童养媳,不久便病饿致死。母亲带着他和两个弟弟相依为命。王兴禄村是董必武的学生、黄安早期中共党员王鉴的家乡。在王鉴的影响下,

    1929 年仅13岁的王吉文加入了共青团,1930年参加红军,193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王吉文参加红军后,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等。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一至四次反“围剿”斗争,川陕革命根据地反三路围攻和反六路围攻,并参加了红四方面军长征。长征路上他随部队三过草地,两翻雪山,历尽千辛万苦。当时他在总部警卫营任连指导员,总是走在最后当收容队长,经常帮助掉队的同志背背包, 扛枪支,搀扶着大家前进。作战时,王吉文一贯勇猛顽强,置生死于度外,以致从头到脚都是伤疤。包括在鄂豫皖和川陕地区作战, 前后共负伤11次,其中重伤两次,仅头部就有3块伤疤。长征途中击中他右脚的一颗子弹,始终没有取出。战争摧残了王吉文的身体, 却丝毫没有动摇他的革命意志。他带着弹头和伤疤,以坚忍不拔的毅力,走到陕甘宁,又走向烽火连天的抗日战场。

    抗日战争时期,王吉文一直战斗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先任营长, 后任团长和鲁南军区第一分区司令员。王吉文率部参加了山东抗日战场的许多重要战斗,立下不朽功勋。

    解放战争时期,王吉文先是担任山东军区第八师副师长,参与指挥了枣庄、宿北、鲁南等重要战役、战斗。每次战斗,他都带领部队冲锋在前,担任最艰巨的攻坚任务。鲁南战役胜利后,王吉文担任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第八师师长。

    1948年3月打响的洛阳战役,是王吉文担任师长后的一次重要攻坚战。上级交给八师的任务是攻打最坚固的洛阳东门,当部队攻打城内核心阵地时,他不顾危险跑到最前沿,与陷入绝境仍作困兽之斗的国民党军斗智斗勇,指挥部队很快拿下守敌的核心阵地。王吉文指挥的华野三纵八师所属二十三团第一营,战后被中央军委授予“洛阳营”称号。

    1948年9月的济南战役,是王吉文生前率领八师参加的最后一仗。战斗打响后,他亲临前沿阵地,指挥全师冲锋陷阵,部队势如破竹,很快攻下了济南西区的屏嶂大青山、簸箕山、凤凰山、白马山、腊山,前锋直逼市中心——商埠。王吉文指挥八师,迅速突破商埠坚固的防御工事,占领济南中心城区。

    1948年9月21日上午9时,正当王吉文在前沿阵地指挥作战时, 敌人的一发炮弹从天上飞来,王吉文与身边工作人员一起,倒在了血泊中。这位赤胆忠心,为党和人民战斗了18个春秋的钢铁战士、华野名将,永远合上了双眼,年仅32岁。

    主要成就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