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突围——打响解放战争第一枪

震惊中外的中原突围,是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起点。它以迎击国民党军队发起全面进攻的首战壮举,为“打败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开创了奠基伟业。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第五师在中原敌后创建了地跨鄂、豫、皖、湘、赣五省的中原敌后抗日根据地。1945年10月,新四军第五师和八路军三五九旅南下支队及八路军嵩岳军区部队在中原地区会师后, 经中共中央批准,原鄂豫皖中央局改组为中原局,郑位三代理书记。

同时组建了中原军区, 李先念为司令员,郑位三兼政委, 王树声、王震为副司令员,王首道为副政委。


中原军区下辖鄂东、江汉、河南3 个军区和第一、第二2个野战纵队, 兵力总共6万余人。抗日战争胜利后, 为了抢夺胜利果实和部署进行内战的兵力,国民党军队调集了20多个师, 加紧包围和蚕食中原解放区,先后占领鄂中、襄西、鄂东、鄂南、豫中、豫西等地,国民党军队进军华东、华北和东北的通道。

1946年5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虽然就中原地区停止武装冲突签订了《汉口协定》,但国民党军队的蚕食进攻并未停止。至6月,国民党军队已将中原军区部队6万余人包围在以宣化店为中心、方圆不足百里的罗山、光山、商城、经扶、礼山之间的狭长地带。6月中旬,国民党当局决定撕毁国共双方于1月间达成的《停战协定》,任命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为进攻中原解放军的总指挥。至6月下旬,国民党军队用于包围中原军区的军队已增至10个整编师(相当于军),总兵力约30万人。

面对这种局势,中原局和中原军区于6月20日就突围的方向、路线等行动计划作出了部署:皮定均率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旅向东行动,造成主力东进态势,以转移国民党军队的视线。中原军区主力则分为南北两路向西突围。其中,李先念、郑位三、王震等率中原局、中原军区直属队和第二纵队主力为北路,王树声率第一纵队(缺第一旅)为南路。张体学率鄂东军区独立第二旅挺进大别山腹地,牵制国民党军队的兵力。黄林率河南军区部队,在平汉铁路西侧掩护北路主力突围作战。王海山率第二纵队十五旅大部随一纵队行动。江汉军区部队留少数武装坚持原地斗争,罗厚福率其余部队进入襄河以西地区。

6月21日,中原局、中原军区将突围计划上报中共中央。23日, 毛泽东主席以中央名义复电中原局:“同意立即突围,愈快愈好, 不要有任何顾虑。生存第一,胜利第一。”24日,中原军区命令所属部队在防区内秘密集结,抢在国民党军发动总攻击之前,跨过平汉铁路实行战略转移。26日拂晓,国民党军队以宣化店为目标,兵分四路围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至此爆发。当日晚,中原局、中原军区主力主动撤离宣化店,开始进行中原突围战役,从而拉开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序幕。

按照预定的计划,为迷惑国民党军队,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旅于6月24日在旅长皮定均率领下开始向东佯动。国民党军队26日发起总攻后,一纵一旅在西余集、泼陂河、白雀园等地顽强地进行了阻击,以牵制国民党军队。激战10小时后,一旅开始向东突围。在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下,一旅一路斩关夺隘,历时24天,经过大小战斗23次,行程750余公里,保存了5000余人的革命力量,胜利到达苏皖解放区。

北路突围部队1.5万余人于6月26日晚离开宣化店地区,向西北方向运动。7月11日,中原局、中原军区决定北路部队在内乡以南师岗地区兵分左、右两翼纵队西进:由李先念、郑位三率中原局、中原军区直属队及二纵十三旅、十五旅四十五团为左路,向南化塘前进; 由王震率三五九旅、干部旅为右路,取道荆紫关向山阳、柞水前进。

右路部队在鲍峪岭、玉皇山粉碎了国民党军队两个师的夹击后, 于7月25日冲破山阳、漫川关之间的封锁线,进入镇安、柞水地区, 并于8月2日攻占镇安、云盖寺。在华阳打退两路追兵后,右路部队穿越川陕公路、渭河平原、陇海铁路、西兰公路,在陕甘宁边区部队接应下,于29日胜利到达陕甘宁边区。9月12日,十三旅三十九团也进入陕甘宁边区。

左路部队突破了国民党胡宗南部第一师的阻击后,于7月下旬在龙驹寨(今丹凤县)地区与陕南游击队巩德芳部会师。8月3日,河南军区部队也冲破国民党一二五师及地方团队的阻击进入伏牛山区,在卢氏一带与北路部队主力会合。至此,北路部队成功实现了战略转移。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中原局决定以北路部队为主,在豫鄂陕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并建立了拥有4个专署、14个县政权、210个乡政权的豫鄂陕游击根据地。

南路突围部队第一纵队(缺第一旅)于6月25日由光山泼陂河等地出发,西向宣化店集结。28日汇合王海山所率十五旅主力,7月8 日与十五旅另一部会合。7月11日,南路突围部队进至襄河东岸,遭遇国民党七十五军两个师的堵击。经过激烈战斗,南路主力大部渡过襄河,于8月27日在房县上龛地区同先期进入武当山地区的江汉军区部队会师。此后,根据中原局的指示,一纵队和江汉军区联合组建为鄂西北军区,并开辟了拥有11个县政权、20多个区政权、50多个乡政权的鄂西北游击根据地。

根据中原局和中原军区的突围部署,鄂东军区独立第二旅承担了掩护中原局和中原军区主力向西突围的任务。主力突围前,独二旅政委张体学率六团一个营接替宣化店地区的警卫任务,以掩护中原局和中原军区机关的撤离。中原局和中原军区主力成功转移后,独二旅3个团共6000余人于6月29日晚开始分数路向东突围。经过数日急行军,独二旅各路突围部队于7月17日在皖西冶溪河地区会师。

7月18日,中共中央电令鄂东独二旅停止东进,留在大别山坚持游击战争。遵照中央的指示,中原局以独二旅党委为基础,组建了以张体学为书记的中共鄂皖地委。鄂皖地委下辖黄冈中心县委、罗(山)礼(山)经(扶)光(山)中心县委、皖西工委和蕲(春)太(湖)英(山)、浠(水)蕲(春)英(山)罗(田)、蕲(春)宿(松)太(湖)、黄梅、蕲(春)广(济)边等县工委,并统一指挥新四军二师、七师留在鄂豫皖边区的游击武装,坚持大别山地区的游击战争。

1946年秋冬,国民党整编第七十二师及四十八师和二十六师各一部,在各县保安团(队)的配合下,对大别山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反复“清剿”。经过频繁激烈的战斗,独二旅遭到严重损失,所剩武装被迫全部分散各地转入隐蔽活动。由于形势日益恶化,中原局于11月下旬指示鄂皖地委主要负责人转移到解放区。为了适应斗争形势的变化,鄂皖地委及独二旅负责人张体学、赵辛初奉命转移之前, 于12月14日在黄梅蔡家湾决定建立鄂皖边中心县委,负责领导蕲春、广济、黄梅、英山、宿松、太湖等地的党组织和游击武装。此后, 鄂皖边中心县委和黄冈中心县委、罗礼经光中心县委、皖西工委分别在原地坚持游击斗争,直至1947年秋与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会合。


中原突围是党史、军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是中原解放军执行战略转移任务,粉碎国民党企图聚歼中原解放军主力、制造第二个“皖南事变”阴谋的重大胜利。1946年10月1日,毛泽东在《三个月总结》中评价中原突围说:“我中原解放军以无比毅力克服艰难困苦,除一部已转入老解放区外,主力在陕南、鄂西两区,创造了两个游击根据地。此外,在鄂东和鄂中均有部队坚持游击战争。这些都极大地援助了和正在继续援助着老解放区的作战,并将对今后长期战争起更大的作用。”



2020-09-18 《中共黄冈历史党员干部读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年10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