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东军民鱼水情

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依靠群众,才能赢得战争的胜利。所以,刘伯承、邓小平十分强调部队要执行群众纪律, 维护群众利益,把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严肃军纪看成是我军树立良好影响使群众敢于接近的先决条件。特别是在大军初进大别山时,由于连续行军作战疲劳,后勤供应缺乏,一度出现过纪律松弛现象。为此,刘邓首长于1947年9月27日在光山县王大湾召开的旅以上高级干部会议上,再次提出要严肃军纪问题。以后,又根据王大湾会议精神,在战斗间隙中加强纪律教育,检查整顿军纪, 纠正违纪行为。

10月11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野战军司令部机关和直属部队, 进抵黄冈县总路咀樊家榨。邓小平当即指示部队要严整军纪。12日, 政治部印发“三大纪律、八项注意”。13日,政治部保卫部按照张际春副政委指示,到总路咀集镇去检查部队执行纪律情况。发现了一些违纪的现象,当即给受损失的商贩赔偿黄金六两。他们还发现一副连长从一商店里用刺刀挑去几把粉条,拿走几尺花布。保卫部向首长作了如实汇报。首长立即下令枪毙该副连长。当天下午,野战军司令部在樊家搾召开群众大会,执行首长命令。这次大会,进一步整肃了军纪,密切了军民关系。

在加强纪律教育时,野战军首长都是以身作则,身体力行。10月初,刘伯承率野战军司令部进黄安县七里区,第一夜宿周八家村, 由于进村时已是深夜,马伕来不及向主人打招呼,便在该村禾场上的谷垛上扯了几捆喂马。次日清晨,刘伯承得悉这个情况后,当即严肃地批评马伕违反了部队纪律,要他向主人赔礼道歉;并亲自给了十几元边币作为补偿费,叫马佚送去。随后,刘伯承同邓小平还亲自草拟了一份《粮草通知》,强调“部队征集粮草一定要给钱,未付钱的要打借条,同时要向老百姓说明白,革命胜利后,我们一定要如数归还。”解放后,人民政府见到这些借条,都一一兑现了。

由于部队抓紧了纪律教育,出现了许多遵纪爱民的事迹。当时, 行军打仗适逢连绵秋雨,道路泥泞难行,指战员们仍然坚持自背粮食、弹药,没有草鞋就光着脚板行军。宿营时,又自己推谷子舂米、做饭;如遇上夜里进村,宁可露宿户外,也不去惊扰群众。部队不仅尽量做到不扰民,而且还尽力帮助群众排忧解难。第六纵队十八旅攻克宋埠后,卫生队、宣传队上街搞宣传,遇到一对夫妻抱着患疾病的孩子前来求救,卫生队的军医当即给奄奄一息的孩子打针喂药,使孩子病情得以好转。这对夫妻深深感动,走上街头大力赞扬

解放军好。中原独立旅攻克黄安县城后,将国民党仓库存粮50万斤全部分给城市贫民,许多老人无力挑粮,战士们替他们挑送回家。当日下午,又将县城西南20里之黄堤湾仓库存粮百余万斤分给周围75个村子的贫苦农民。第一纵队二旅攻克广济武穴镇后,将镇盐务所存的国民党军盐300万斤和敌后勤部门堆置在仓库里的各种罐头50 大箱、奶粉1000余桶和面粉100袋,全部分给了贫困居民。解放军的这些具体行动,减轻了群众的负担,为他们解决了许多困难,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军爱民,民拥军。在解放军指战员实际行动的感召下,广大群众认定是“红军回来了”,心里格外高兴,掀起了盛况空前的拥军热潮。大军所到之处,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部队到达宿营地, 当地群众总是热情接待,为部队烧水,安置和护理伤员,主动报告敌情,捐献粮草。有的群众宁可自己少吃或不吃,也要把仅有的一点粮食献给部队。1947年10月,第六纵队后方机关及部队部分伤病员移驻罗田滕家堡一带。这里是国民党长期统治的重灾区,地瘠民穷,群众多半靠糠菜度日,但一见共产党的部队来了,献粮捐菜却十分踊跃,仅滕家堡以北的落梅河地区,就先后献出军粮两万多斤、蔬菜上千担、食油500斤、土布400余匹。滕家堡一带的妇女,曾3次捐送军鞋,每次800余双。1948年旧历年,黄安县金牛区后河一带的群众接到联村政府关于第六纵队十七旅缺乏军粮的通知后,组成百余人的送粮队伍,冒着敌人大部队进攻的危险,一次即向十七旅捐献大米万余斤。据黄安县统计,从1947年冬至1948年春,仅七里、紫云、金牛3个区,先后给刘邓大军捐粮百余万斤、布鞋两万双、棉衣万余套、柴草300万斤。七里坪复兴粮行也向大军捐献了125000斤粮食。

深秋以后,天气渐寒,野战军十万将士还身着单衣。根据刘邓首长关于就地筹办棉衣的指示,全军上下和地方各级党政部门都紧张的动员起来,一齐为解决迫切的冬衣问题而奔忙。1947年10月间, 新成立的浠水、黄梅两县爱国民主政府,分别办起了有数十名工人的缝纫厂,日夜为大军赶制棉衣;黄安县则普遍发动群众用手工缝制;广济、蕲春两县干部见大军自己动手弹花裁剪,特地带领一批能工巧手赶到驻地帮忙。经过地方党政群的大力筹措缝制,加上大军打胜仗的大批缴获,在不长的时间里,大军指战员便全部穿上了棉衣。这在无后方依托、新区根据地正在开辟的条件下,的确是一项奇迹。

各地在为部队解决后勤供应的同时,还发动群众给大军带路、送信或直接配合作战。1947年10月21日,即中原独立旅占领蕲春县中部竹瓦店的第二天,驻蕲州城的敌青年军二〇三师第六团出动1500余人,向蕲春中部地区进犯。这一情况,很快被在蕲州外围给主力部队当“触角”的浠(水)蕲(春)边县(蕲南)工委游击队发现,他们一面派人速报独立旅,一面进行节节阻击,以减缓敌人的前进速度。面对蜂拥而至的来敌,他们边打边退,一步步将敌诱入了靠近竹瓦店而地形又于我有利的五斗地一带。此时,独立旅的一、四团正好赶到,他们立即配合主力对敌实行迂回包围。这场战斗进行得很顺利,至下午5时,除小部分漏网外,余敌800余人全被歼灭,创造了地方游击队配合主力大量歼敌的成功范例。

高山铺战斗时,浠蕲边县工委也派了游击小分队协助主力部队前往漕河“接客”。他们利用熟悉的地形和灵活的游击战术,将敌人引进了刘邓大军的伏击圈,保障了战斗计划的顺利实施。战斗前, 刘邓首长在蕲春县张家塝会见了中共鄂皖边中心县委书记易鹏,布置了支前任务,易鹏回来后当即作了部署,并立即行动起来。广济县工委为了支援大军作战,筹集大批粮食,还给部队送去了1斤半黄金和1800块银元。百园乡人民提出“有钱的捐钱,有粮的献粮,每户捐献一双鞋,支援大军打老蒋”的口号,在很短的时间里,不到500户的百园乡共献军鞋419双,粮食4000多斤(该乡是缺粮的山区)。浠蕲边县、蕲(春)宿(松)太(湖)边县工委共组织民工2000余名、担架1700余副,听候调用。同时,配合大军后勤人员在刘公河莲花庵设立临时战地医院,在桐梓河边街等处设立伤员接待站,在白水畈张德斌冲设立临时后方医院。

高山铺战斗打响后,经过组织动员的民工和战场附近的群众, 冒着枪林弹雨,积极支援大军歼敌,帮助运送干粮、子弹,抢运伤病员。竹瓦店朱四房湾农民张仁和把干粮送到阵地的战士手中时, 干粮袋已被打穿了7个弹孔,他自己左胸部也遭敌弹击伤。后来,张仁和被转到莲花庵战地医院抢救,终因伤势过重牺牲。战斗进入最后阶段,溃败的敌人争相逃命。高山铺周围的群众,都自发起来帮助大军搜捕俘虏。仅李三房湾和洪破屋湾的群众,就协助捕俘370余名,还捕了一名敌团长。战斗结束后,蕲宿太工委又组织数以千计的民工往设在张德斌冲的临时后方医院运送伤员。后来局势恶化, 临时医院(旋改称鄂豫五分区医院)院部和一医疗所迁往安徽太湖泥陀寺,三医疗所被敌人冲散,只有设在蕲北曹家大山二医疗所在坚持。先后送到二医疗所的500多名伤病员,被分别安置在曹家大山一带40多个村庄的两百多户农民家里,由农民负责食宿、护理,二所医务人员巡回医疗。为了躲避敌人不时地进山“扫荡”,农民们在深山丛林中搭棚、挖洞,掩护伤病员。这样坚持了500多个日日夜夜,伤病员基本上都恢复了健康,陆续走上了新的战斗岗位。


2020-09-18 《中共黄冈历史党员干部读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年10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