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新形势下,鄂东出现了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运动。“湖北省战时乡村抗日工作促进会”(简称“乡促会”)、“抗敌后援会”、“抗日工作团”、“青年救国团”、“妇女工作团”等抗日救亡团体如雨后春笋,在鄂东许多城镇成立和发展。这些组织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发动、团结各阶层人民共同抗日。1937年12月南京失守后,徐州、开封又相继沦陷,再加上武汉有的学校搬到鄂东,武汉大学宣传队下乡,生死存亡的问题日益摆在鄂东各阶层人士的面前;同时中共中央一系列关于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方针政策,通过各种宣传渠道,从武汉传到鄂东各地,从而进一步掀起了鄂东救亡运动的高潮。
在鄂东的政治中心黄冈县,除成立了“乡促会”黄冈分会外, 还在黄州、仓子埠分别成立了“青年救国团”和“妇女工作团”的分团。为了领导和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深入开展,中共黄冈中心县委先后派张明、陈景文等党员干部深入农村,宣传中共的抗日主张, 扩大统一战线,促进民众觉醒。
在鄂皖边的黄梅、英山两县,抗日救亡运动如火如荼。1937年11月末,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过黄梅苏区工作的桂林栖,根据董必武的指示,由武汉回黄梅县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抗战爆发初期,国民党黄梅县政府为适应群众迫切要求抗日的形势,标榜抗日,也挂出了“黄梅县抗日运动委员会”(简称“动委会”)的招牌,但根本没有安排人抓抗日动员工作。桂林栖回到黄梅后,便以“动委会”这个合法组织为活动中心,广泛联络原黄梅苏区时期的老同志、老关系,了解各阶层人士的动态,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方针、政策。后经桂林栖提议,在“动委会”领导下,成立了“黄梅青年战时服务团”(简称“服务团”)。服务团不仅为团结爱国青年、动员群众起了积极作用,而且为黄梅沦陷后开展武装斗争准备了骨干。
英山县曾是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群众有较高觉悟,抗日救亡,热情高涨。1938年春,共产党员王枫和郑重先后被派到这里来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后来,共产党员魏文柏(当时名魏新民)通过国民党县政府县长杨必声(又名杨德华,中共地下党员)的关系,任英山县“抗日运动委员会”(简称“动委会”)指导员。他们通过“动委会”,一是发动群众,建立和健全抗日群众组织,如农民抗敌会、妇女抗敌会、青年抗敌会和儿童团等;二是积极发展进步力量,动员和组织进步青年参加工作团,或到延安去;三是动员青年参军, 组织地方武装。英山县的抗日救亡工作卓有成效,曾被誉为第五战区的抗日模范县。
此外,鄂东的浠水、广济、蕲春、麻城、罗田各地,也都广泛地开展了抗日救亡运动。浠水县1938年1月成立了“抗日动员委员会”。接着,县、区、乡各界群众抗日团体,如“青年抗敌会”、“妇女抗敌会”等也相继成立。罗田县成立的“民众抗日动委会”(简称“动委会”),名义上是由国民党罗田县党部总干事长王延烈兼主任委员,但实际负责开展工作的是黎景(原名蔡竞平,中共罗田县工作委员会书记,七里坪训练班学员)。“动委会”下设妇女、青年、农民等抗敌协会。1938年暑假期间,在武汉读书的罗田籍学生数十人回到罗田,组成武汉学生抗日宣传团,分途到3个区(罗田县当时行政划为3个区),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动委会”与武汉学生抗日宣传团相互协作,在各区组织青年、妇女、农民抗敌分会,还举办了“抗日青年训练班”。在国民党桂军进驻罗田之初,由于桂军驻罗田的一七二师政治部科长麦世法、秘书菩剑魔等中共地下党员暗中密切配合,罗田县的抗日救亡运动得到了桂军的支持,形成了工农兵学商,一齐来救亡的高潮。毗邻黄安、罗田的老苏区麻城, 1938年1月,经过中共湖北省委青年部长杨学诚安排,中共党员汪国祯(麻城人)、江兰波和进步学生李道揆一同到麻城木子店发展“青年抗日救国团”。他们趁春节拜年之机,与木子店、东义洲、殷家园、黄市,以及罗田滕家堡等地进步青年广泛联络,成立了“罗麻边青年抗日救国分团”,团部设在滕家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