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大别山麓的英山县,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党的创立时期和大革命时期,英山县一批在外地求学的青年知识分子纷纷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1924年5月国共合作在广州创办黄埔军校,从第一期到第四期鄂东地区共有130多人参加黄埔军校学习,其中英山籍学生有38人,人数之多居鄂东各县之冠,很多人后来成为重要的革命骨干。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英山县是鄂豫皖革命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曾更名为“红山县”,成立了红山县苏维埃政府。抗日战争开始后,英山县一批立志抗日救国的热血青年,有的不远万里奔赴延安,有的参加新四军。建国后曾担任南京军区政委的傅奎清、外交部副部长余湛、英山县解放后第一任县长程贞茂等,都是这期间参加革命队伍的。当时,英山县划归国民党第五战区。负责第五战区防务的桂系李宗仁、白崇禧抗日态度比较坚决,他们在历史上同蒋介石有矛盾,为争夺鄂东的军政大权,桂系的二十一集团军司令廖磊委任
其司令部上校高参杨必声(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党员)为英山县县长。同时中共鄂豫皖区党委派遣魏文伯等一批党员在英山县各级政权中任职。国共合作抗日的局面在英山县逐步形成,一个实质上由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县级政权出现在大别山麓。
这期间,以杨必声为县长的英山县政府广泛发动群众,实行全面抗战。1939年初,它组建了英山县民众动员抗日救亡委员会,由杨必声兼主任,魏文伯任指导员,下面设立了青年、妇女、农民、商民、文化、儿童等各种抗日组织。县以下乡、保,均相应建立了各界抗日协会。同时还开办训练班,培训乡村干部和游击队骨干, 组成宣传队,深入乡村进行抗日宣传。英山县政府在抗日救国的前提下,召开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实行民主政治、减租减息、节约财政、发展生产、区乡联防、扩大统一战线、镇压汉奸敌特等十大政纲。并且经过国民党上级政府批准,公开审判、处决了一批罪大恶极的汉奸、土匪和犯有严重贪污勒索罪行的区、乡、保长。在这种开明的政治局面下,英山县民众抗日热情日益高涨。1939年3 月11日英山全县举行“坚壁清野”大演习。是日清晨,全县23万民众秩序井然地转移到预定的崇山峻岭之中。经检查,全县4万多农户,无一人一畜一粒粮食留在村庄或户外,而且找不到一口水井。真是同仇敌忾,众志成城。1939年夏,杨必声、魏文伯领导县自卫队和游击队配合桂军一七六师,击退了万名日伪军的“大扫荡”,俘日伪军百余人。1939年秋,国民党安徽省政府主席廖磊由立煌到英山视察,对英山县的抗日民主气象,备加赞扬,他还报请国民党第五战区长官司令李宗仁批准,授予英山县“抗日模范县”称号,传令嘉奖。
英山县抗战初期出现的抗日民主气象,反映了共产党真诚合作抗日的决心和行动。很可惜的是好景不长。在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之后,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不断制造摩擦事件,掀起反共浪潮。英山县的抗日民主政权存在仅一年,1940年1月,在县长杨必声被撤换,魏文伯、郑重等一批已暴露身份的共产党员被迫离开后,夭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