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黄冈各地农民运动如暴风骤雨般地蓬勃兴起,迅猛发展,对黄冈乃至全省后来的革命斗争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黄冈各地早期共产党员,大都是诞生在农村或出生于农民家庭的知识分子,他们不仅对农民遭受剥削压迫的悲惨处境感同身受, 而且深深懂得农民是工人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是中国共产党必须依靠的基本力量。早在1924年,林育南就在《中国青年》发表文章指出:“农民占中国人口百分之七十五以上,中国的改造倘不得农民的同情和赞助,很难圆满成功。”1924年国共合作后,由共产党员董必武、陈潭秋等主持的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加强了对农民运动的发动和指导。这年底,林育南回到家乡黄冈,举办平民夜校和平民俱乐部,向农民进行宣传教育,组建农民组织。黄梅县的共产党员也深入农村,秘密建立起农民进德会等组织,积极开展革命活动。
1925年7月,由共产党人主持的国民党湖北省第一次代表大会作出《农民运动决议案》,指示在全省发动农民反抗苛捐杂税,组织农民协会。随即国民党湖北省党部成立以黄冈籍共产党员陈荫林为部长的农民部,制定了农民运动计划,并组织一批在武汉读书的青年学生,利用寒暑假回乡开展农民运动。1926年10月,北伐军攻占武昌后迅速控制鄂东,黄冈农民运动出现了迅猛发展,黄安、罗田、黄梅、麻城、蕲水等县均成立了农民协会。黄冈县的农民运动发动得最为广泛充分,县农民协会成立后,在黄州举办了几期农运骨干训练班,从中选送一批优秀分子去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 他们在时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毛泽东的培养教育下,思想水平和组织能力得到很大提高。这批骨干回到黄冈县后,分散到农村各地,把农民迅速发动组织起来,到1927年5月,黄冈全县成立了16个区农协,300个乡农协。到1927年6月,鄂东8县有6县成了县农协,共有会员53.7万人,占当时湖北全省农协会员的五分之一。
轰轰烈烈的黄冈农民运动,不仅对在农村代表封建统治制度的地主豪绅是有力的打击,同时锻炼和教育了广大农民群众,使党的组织逐步积累和掌握了领导武装斗争的初步经验,为后来发动和领导黄麻地区的武装斗争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黄麻起义是继八一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装起义。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即著名的“八七会议”。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思想。根据“八七会议”精神,中共湖北省委制定了秋收起义计划,并迅速传达到鄂东的黄安、麻城等县。
9月下旬,黄麻两县党组织率领农民自卫军和数千群众进行“九月暴动”,肃清了黄麻两县北部七里、紫云、乘马、顺河等地的反动势力,为更大规模的起义行动准备了条件。
10月下旬,中共湖北省委派符向一、刘镇一、王志仁、吴光浩等到黄麻地区工作,成立了以符向一为书记的中共黄麻特别区委员会(简称中共黄麻特委)和刘镇一为负责人的鄂东革命委员会,王志仁任特委委员兼黄安县委书记,潘忠汝、吴光浩分别任黄麻两县农民自卫军大队长。
11月3日,中共黄麻特委在七里坪召开黄麻两县党团活动分子会议,成立黄麻起义指挥部,潘忠汝、吴光浩分别担任正副总指挥,决定以两县自卫军为骨干,配合群众武装夺取黄安县城,建立革命政权和革命军队。这时,两县农民自卫军共有枪300余支,以大刀、长矛和土枪武装起来的农民义勇队及其他形式的农民武装达3万人以上。
11月13日,起义指挥部得到从河口传来的情报:国民党正规军的一个团将回防黄安县城。中共黄麻特委迅速调集黄安县农军全部、麻城县农军大部,以及紫云、七里等区千余精锐农民义勇队,组成攻城部队,于当夜10时浩浩荡荡向黄安县城进发。黄安七里、紫云、高桥、二程、桃花等区及县城周边群众2万余人闻讯积极响应,手持大刀、长矛从四面八方涌向黄安县城,配合作战,震惊中外的黄麻起义爆发。
14日凌晨4时,攻城部队在城内群众武装的配合下,由西北城墙攀梯而上,一举攻入城内,全歼敌警备队的反动武装,捣毁了反动政府,活捉反动县长贺守忠,并打开监狱,释放了被捕的革命群众。黄安县城被农民起义军攻占后,
国民党反动当局急忙调兵遣将,向黄麻人民反扑过来。当日下午4 时,国民党军一个团向黄安县城开进。为避敌锋芒,下午6时,起义队伍撤回七里坪休整。黄安县城被敌军占领。
15日,中共黄麻特委在七里坪召开会议,决定成立黄安县农民政府筹备处,为再次夺取黄安县城建立工农政权进行了周密的部署。驻黄安县城的国民党军,惊恐我农民起义军再次攻城,在搜刮完城内百姓大量钱财后,于当晚仓惶出逃。
16日,起义队伍从七里坪出发,浩浩荡荡开进黄安县城。
18日,红布标语布满大街小巷,把整个黄安变成了红城。中共黄麻特委在城南校场岗举行万人大会,宣告黄安县历史上第一个工农民主政权成立,曹学楷任主席。县农民政府很快颁布了以实行土地革命、推翻豪绅地主、建立工农政权、反对帝国主义、打倒蒋介石等为主要内容的施政纲领,并散发了数万份《大会通电》和《告黄安县民众书》。与此同时,根据中共湖北省委指示,中共黄麻特委宣布将黄、麻两县农民自卫军整编成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黄安县农民自卫军编为第一路军,麻城县农民自卫军编为第二路军,潘忠汝任鄂东军总指挥兼第一路军司令,吴光浩任副总指挥兼第二路军司令,戴克敏任鄂东军党代表兼第一路军党代表,刘文蔚任第二路军党代表。全军共300余人。
黄麻起义的胜利,震撼了国民党反动派,他们立即调动军队进行多次反扑均被打退。12月5日,驻河南潢川的国民党军一个师突袭黄安县城。鄂东军与敌军进行了英勇战斗,终因寡不敌众,刚刚解放21天的黄安县城又陷于敌手。鄂东军遭受严重损失,黄安县委书记王志仁、鄂东军总指挥潘忠汝和许多优秀的革命志士光荣牺牲。接着,敌军对黄、麻起义地区疯狂进行“清剿”。中共麻城县委书记蔡济璜、第二路军党代表刘文蔚等相继被捕,英勇就义。面对严重的白色恐怖,12月下旬,黄麻党组织和鄂东军领导人在黄安县北部木城寨召开会议,决定留部分人员就地坚持斗争,集中72人(史称“72英雄”),携带长短枪50余支,乘夜转移到黄陂县木兰山一带开展游击活动。
黄麻起义是大别山地区在我党领导下,爆发的第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武装起义,它是在没有任何正规军参加的情况下, 以农民为基本的武装力量,而且动员深入,组织严密,行动迅速, 斗争坚决,因而有力地回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血腥镇压和残酷屠杀。大别山地区第一个工农民主政权的建立, 有力地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武装起来的劳苦大众,是能够夺取和掌握政权的。黄麻起义后,在我党领导下,大别山地区组建的第一支革命军队——鄂东军,是后来红四方面军的最初来源和骨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