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县博物馆成立于1984年12月,馆名为原国家主席李先念于1985年11月20日亲笔题写。馆占地面积7925平方米,主体大楼为民族式,建筑面积2310平方米。2008年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免费对外开放的博物馆。
全馆现有干部职工30人,其中大专6人,中专(高中)14人,副研究员5人,馆员8人,助理馆员7人。
馆藏文物丰富。现有历史文物、革命文物、民俗文物等近万件,藏品中新石器时代陶器、玉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唐宋元时期的陶瓷器颇具地方特色。拥有国家一级文物4件,二级文物29件,三级文物92件。元代青花牡丹塔盖瓶是我馆镇馆之宝,1971年在濯港十里出土,具有准确的历史纪年(元延祐六年,公元1319年),被称为元青花的成熟标准器,在全国瓷器中属上乘精品,多次代表黄梅县乃至湖北省在全国、台湾展出。1993年6月发掘的焦墩卵石摆塑龙,被考古专家称为“长江流域第一龙”,它的再现把华夏文明史向前推进了一千年。
举办展览众多。建馆以来,先后举办了《历史文物》、《崛起的黄梅》、《焦墩卵石摆塑龙》、《鄂东将军生平事迹展》、《黄梅挑花文化展》、《黄梅戏文化展》、《黄梅历代进士展》等十多个大中型展览,共接待国内外观众50万余人次。
研究成果丰硕。由县博物馆业务人员撰写的《威震鄂东南——胡梓(吴致民)烈士传略》、《黄梅名胜古迹》、《佛教禅宗与五祖弘忍》、《黄梅文化遗址调查》、《内涵丰广的远古图腾——焦墩卵石摆塑龙》、《流落黄梅的乾隆玉馨和它的铭文》、《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北分册(上、下)等专业研究成果均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发表。2011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黄梅县博物馆联合编写的《塞墩遗址》一书被国家文物出版社出版。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博物馆是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对公众开放,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以学习、教育、娱乐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