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红色档案
  • 红色研究
  • 两领将衔的开国名将

    在人民解放军的1614名开国将帅中,1988年恢复军衔时,有12 名再上授衔台,被授予上将军衔。在这12名两领将衔的开国将军中, 来自黄冈的就有2名,即开国中将秦基伟和开国少将王诚汉。能与黄冈媲美的,只有同属大别山地区的河南信阳(信阳籍开国少将尤太忠、李德生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扬威上甘岭的秦基伟


    在朝鲜战场,美军有两次惨痛的失败,一次是第二次战役时给美军重创的志愿军三十八军和四十二军,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被歼3.6万多人,这次战役亲自坐镇指挥的是时任志愿军副司令员的黄冈人韩先楚。另一次是使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伤亡2.5万人的上甘岭战役,他的前线指挥官则是来自黄冈的秦基伟。

    1914年11月,秦基伟出生于黄安(今红安)七里坪秦罗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7年11月,13岁的少年秦基伟扛着一杆红缨枪, 精神抖擞地参加了黄麻起义,并于1929年8月参加红军。红军时期他从战士干起,直到担任团长、师长,是红四方面军的一名优秀指挥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游击支队司令员、太行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太行军区司令员、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第十五军首任军长,是刘邓麾下著名战将。

    在革命战争年代,秦基伟率部参加了血战河西走廊、太行抗日、逐鹿中原、淮海战役等无数硬仗、恶仗、血仗,但真正让秦基伟这个名字被世人记住,则是他在朝鲜战场指挥的上甘岭战役。

    上甘岭是位于五圣山西南面的一个小村庄。五圣山是朝鲜东海岸到西海岸的连接点,是朝鲜中部平原的天然屏障,而上甘岭正是五圣山的命脉所在。上甘岭的两侧有两个山头,右边是597.9高地, 左边是537.7高地,这两个山头加起来只有3.7平方公里,却是志愿军第十五军防御阵地的突出部位,处在志愿军与美军对峙的中心地带, 因而是美军特别关注的战略重地。

    1952年10月14日,震惊世界的上甘岭战役打响。战前,美军前线指挥官、第八集团军总司令范佛里特计划用2个营的兵力,用5天时间,伤亡200人,拿下上甘岭。然而,战事的发展完全出乎范佛里特的意料,在我十五军将士的顽强守卫下,美军除留下一大推尸体外, 寸步难行。战斗很快进入白热化,双方均杀红了眼。秦基伟发誓要“抬着棺材上上甘岭! ”“联合国军”总司令、美国名将克拉克则发誓,不管处境多么困难,也要把“这场残酷的、保全面子的攻击”打

    下去。双方大力增兵,美韩投入的兵力很快增加到6万余人。我志愿军第十二军副军长李德生率三十一师和三十四师的7个连火速支援上甘岭,由秦基伟统一指挥,使秦基伟指挥的部队增加到4.3万人。一时间,10万大军云集上甘岭,战斗规模迅速发展成为战役规模。

    在上甘岭这块弹丸之地,美韩联军先后集中105毫米口径以上大炮达300门,出动3000架次飞机和170辆坦克,倾泻了190万发炮弹和5000枚炸弹。志愿军则集中75毫米口径以上大炮138门,向对方阵地发射炮弹40万发,在单位火力密度上,创造了我军以往作战的最高纪录。上甘岭阵地表面工事全部被摧毁,草木被打光,山头的岩石被打成半米多厚的粉末,血肉横飞的场面已司空见惯。

    上甘岭战役持续了43天。秦基伟指挥志愿军先后打退敌人900多次进攻,打得美韩联军在付出了25498人的伤亡代价后,不得不低头认输。高傲的美国人不得不重新回到板门店,坐到谈判桌前。我《人民日报》1952年12月18日发表社论,指出上甘岭战役的辉煌胜利,“对于全世界人民反对美国侵略,保卫世界和平的事业,无疑是一个巨大贡献”。

    1953年后,秦基伟先后任云南军区副司令员,昆明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成都军区司令员,北京军区政委、司令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88 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97年2月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1308仗打出的上将王诚汉


    王诚汉上将最大的爱好,就是收藏战争纪念品。在诸多藏品中,他最心爱的是侵华日军最高指挥官冈村宁次使用过的一把军刀,军刀上刻有“日本天皇赠冈村宁次”字样。在一次打击日军的战斗中,冈村宁次落荒而逃,这把军刀被王诚汉率领的八路军缴获,从此成为王诚汉心爱的珍藏之物。军刀见证了王诚汉的征战生涯,历史不会忘记开国战将的功勋。2005年9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到人民大会堂,向10位抗战老战士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抗战老战士中, 名列第一的就是当年抗日战场赫赫有名、威振一方的“老虎团”团长王诚汉。

    1917年12月,王诚汉出生于红安二程王家大湾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0年,红一军副军长兼红一师师长徐向前率部来到黄陂河口(今属大悟),此时,不满13岁的王诚汉在河口一家杂货铺当学徒。“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官长士兵都一样,没有人来压迫人……”当这首嘹亮的《红军军歌》响彻河口大街小巷时,王诚汉受到强烈感染,自愿报名参加红军,开始了革命的征战生涯。在红军队伍,王诚汉迅速成长。15岁当班长,16岁当排长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7岁当连长,18岁当营长,19岁便当上了红军团长。他参加了红二十五军在鄂豫皖苏区的许多重要战斗,并随红二十五军参加长征。他年轻有为,英勇善战,而且战斗经历极其丰富。红军时期的4支主力红军(即红一、二、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除红二方面军外他都战斗过;抗战时期先后征战太行、太岳,并率团挺进豫西;解放战争时期的五大野战军(即第一、二、三、四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在除第四野战军外的4个野战军里当过指挥员; 解放后又跨过鸭绿江挥师东进,与美军在朝鲜进行了较量。

    王诚汉作战以勇敢顽强著称,善打硬仗、恶仗,他对自己参加过的大小战斗均熟记于心,他说这辈子一共打了1308仗,有多次是关系战争的胜负和中国革命前途与命运的会战和决战。

    1935年10月1日,在陕北立足未稳的红十五军团,为了粉碎敌军的进攻,组织进行甘泉劳山伏击战。连长王诚汉带领全连猛冲猛打, 歼敌100余人,击毙敌营长,为整个战斗的胜利起到重要作用。

    1944年4月,王诚汉奉命奔赴豫西,组建豫西抗日游击支队第三十五团,他以风风火火的一贯作风,迅速完成三十五团的组建工作并担任团长。在豫西仅一年时间,王诚汉率领三十五团先后同日伪军作战百余次,歼敌2600余人。三十五团也由当初600多人扩展到2000多人,并形成猛打猛冲的战斗作风,被豫西人民赞誉为“老虎团”。王诚汉的绰号则是“老虎”团长。

    1946年6月26日中原突围战斗打响。王诚汉所在的中原军区一纵一旅(即皮旅),担任掩护中原军区部队主力西进的重任。王诚汉任团长的一旅一团,担任最艰巨的前卫任务。他指挥全团抗击着数十倍于己之敌,在完成掩护任务后,作为皮旅主力,经过24个昼夜艰苦征战,粉碎国民党军1500余里的围追堵截,胜利突围,以一个团的完整建制,顺利达到华东解放区,被誉为“皮虎王团”。

    在担任旅长时,王诚汉也有杰出表现。1948年6月晋中战役打响。作为华北野战军第十三纵队第三十七旅旅长,王诚汉指挥三十七旅连续作战月余,歼敌3541人。

    担任师长的王诚汉,率部参加了华北、西北、西南一系列重大战役,屡建战功。如在1949年4月24日打响的太原攻坚战中,王诚汉指挥的第六十一军一八一师,担任最艰巨的攻城任务。他指挥部队首先冲进敌指挥中心——太原绥靖公署。在整个太原战役中,一八一师仅俘敌就多达6736人。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王诚汉的愿望。在朝鲜战场的第五次战役中,他指挥一八一师毙伤敌3400余人(其中美、英、土军1250 人),俘敌175人(其中美军87人),打出了国威、军威。

    从1960年起,王诚汉先后任第六十军军长,西藏军区副司令员, 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军事科学院政委。他从战士、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军长的岗位一路走来,一级不漏,直到担任镇守一方的大军区司令员,而且战斗经历复杂多变。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的张爱萍无不感慨地说:像“他这种复杂多变的战斗经历,在全军将领中是不多见的。”

    1955年,王诚汉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2009年11月20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