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红色档案
  • 红色研究
  • 来自黄冈的8位传奇战将


    黄冈是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从这里走出了100名开国将帅,他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长起来的一代英杰,是在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中百炼成钢的一代名将。他们中的许多人虽然文化不高,但却生逢革命战争年代,在党的指挥下,聪明才智有了用武之地,军事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屡屡打败受过正规训练的对手,为创建共和国立下赫赫战功。这里仅选8位代表人物,让我们一睹黄冈籍传奇战将的风采。

    “旋风将军”韩先楚

    革命战争年代,韩先楚向以骁勇善战著称。他所指挥的部队,在东北解放战场上勇猛神速,攻无不克,被称为“旋风部队”,他本人被称为“旋风司令”。他率部从白山黑水打到天涯海角, 并扬威朝鲜战场,立下赫赫战功。

    1935年7月,红二十五军为了配合中央红军北上,离开新建的鄂豫陕苏区继续长征。他们越过甘肃泾河,经由镇原、庆阳县境,翻沟跨塬兼程西进,以牵制敌人的兵力和破坏敌人的大西北后方。在抢渡了马莲河,抵达洽水县板桥镇时,担任后卫团的一个营遭到敌骑兵部队突然袭击,副军长徐海东从前卫赶到后卫,亲自指挥战斗,但因寡不敌众,陷入了重围。在这紧急时刻, 该团一营营长韩先楚带领部队迅速抢占了有利地形,然后以猛烈的火力,迅雷不及掩耳的攻势,打退了敌骑兵的冲击,杀开了一条血路,掩护徐海东冲出重围。建国后,韩先楚和徐海东会面时,老战友们逗趣地对他说:“你为鄂豫皖老区保住了一个大将名额! ”

    1946年2月,韩先楚被任命为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副司令员。这年10月,国民党在东北战场采取“先南后北”的方针,集中8个师约10万人的兵力,分三路向南满解放区进攻,我军则集中第四纵队全部兵力,发动了新开岭战役。战前,由于发现敌兵力增加,第四纵队部分领导对打与不打一时难下决心。这时韩先楚率四纵所属第十师从200里外日夜兼程赶回,力主下达作战决心。战役中,在我军屡攻不下且伤亡很大,敌我形成僵局之际,有的领导认为取胜无望, 打算撤出战斗。韩先楚认为现在我们艰苦,敌人更艰苦。他力排众议,建议把纵队的各种火炮统一组织起来,用榴弹炮与迫击炮射击山后的敌预备队,用野炮和山炮压制山头上敌堡的火力,配合步兵突击队强攻。纵队党委采纳韩先楚建议,向敌发起进攻,经过半天决战,胜利结束战斗,歼敌8000余人,国民党号称“千里驹”的第二十五师全军覆没。这是我军在东北战场首创一次战役中全歼国民党一个整师的战绩。

    1947年9月,韩先楚担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司令员。在1947 年的秋、冬季攻势作战中,他采用“掏心”战术,率三纵急行120公里,在威远堡、西丰地区全歼敌第一一六师,配合兄弟部队在安福屯、公主屯地区全歼敌新五军军部及两个师。辽沈战役的锦州攻坚战中,他率三纵首先攻克了被敌人吹嘘为“第二个凡尔登”的配水池和亮马山这两个锦州城北的制高点,随即迅速突入锦州市内,攻进范汉杰的兵团指挥部,胜利占领锦州城。移师辽西参加围歼廖耀湘兵团后,韩先楚根据形势,充分发挥各师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要求部队哪里有敌人就向哪里打,哪里枪声密集就往哪里冲,很快将廖耀湘兵团指挥部和新六军军部一锅端。在东北战场,韩先楚指挥三纵勇猛迅速,所向无敌,被称为“旋风部队”,他所率的三纵、四纵成为东北野战军五大主力之一。

    1949年4月,韩先楚出任东北野战军第十二兵团副司令员兼第四十军军长。他带领部队一路南下作战,直抵雷州半岛。1950年4月, 他亲自率领四十军,在兄弟部队协同和琼崖纵队的接应下,突破国民党陆海空及地方武装组成的海南立体防御体系,创造了帆船渡海作战并取得辉煌胜利的奇迹,歼敌3万余人,一举解放海南岛,避免了第二个台湾的出现。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打响,韩先楚率部出征,保家卫国, 先后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第十九兵团司令员。在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领导下,他常常深入前线指挥作战。第一次战役中, 他指挥部队连续进攻,赢得先机,初步稳定了朝鲜战局;第二次战役中,他坐镇担任主攻任务的三十八军军部,指挥三十八军和四十二军大胆突击,取得了歼敌36000多人的辉煌战果,把敌军赶到了“三八”线以南,三十八军被誉为“万岁军”;第三次战役中,他指挥志愿军3个军,一举突破“三八”线,直捣汉城,对朝鲜战局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韩先楚1913年1月出生在红安上新集吴家嘴,1930年参加红军并加入共产党。历任营长、团长、旅长、师长、纵队司令员、军长、兵团司令员。1953年后,先后任中南军区参谋长、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福州军区司令员、兰州军区司令员、中央军委常委、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职。1986年10月3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4岁。

    现代“赵子龙”陈锡联

    陈锡联于1915年1月出生于黄安(今红安)高桥彭家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9年参加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放牛娃出身的陈锡联因家境贫寒,没踏过学堂门,参加红军后深刻认识到没有文化就干不好革命的道理,在紧张的战斗生活和艰苦的斗争环境中, 他利用一切机会向领导和同志们请教, 用石子、瓦片、小木棍在地上习字,很快就能够读书、看文件、阅电报。他总是把笔记本带在身上,随时记下学习心得、作战经验和部队、地方的大事。在延安时,他系统地学习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以及《六大以来》、《联共(布)党史》等教材。正因为他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理论水平、指挥艺术得到不断提高。他不仅打仗勇敢,被指战员们誉为“小钢炮”,而且善于动脑筋,颇有儒将风度,被称为现代“赵子龙”。

    红军时期,陈锡联在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川陕苏区反“围攻”作战及红四方面军长征中屡建战功,李先念称赞他“打仗数第一”,刘伯承、徐向前说他是红四方面军最优秀的干部,20岁便成为红军师长。抗战爆发不久,他组织指挥了著名的夜袭阳明堡战斗, 一举击毁日军飞机24架,取得八路军一二九师出征抗日的首战胜利。之后,他在太行山抗击日军的一系列战役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解放战争时期,他率部参加了上党、邯郸、定陶、羊山集、挺进大别山、淮海大战等一系列战役战斗,34岁便成为统领3个主力军的兵团司令员。尔后率部渡江南下,截断浙赣线,迂回大西南,出其不意地围歼了敌宋希濂集团,解放了国民党“陪都”重庆。

    陈锡联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屡建战功。下面略举几例,以管中窥豹。

    1937年秋,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七六九团团长陈锡联按照师长刘伯承指令,率部向山西原平东北地区挺进,执行侧击南犯日军任务。到达指定地区后,发现周围日军以阳明堡机场为前进机场, 集中大批飞机轮番出动,轰炸忻口友军阵地,严重威胁太原。根据这一新的情况,陈锡联决心袭击日军机场。10月19日上午,他亲自带人到临近阳明堡机场的滹沱河进行现场侦察,详细了解到机场共有飞机24架,成3列停放,白天起飞去忻口、太原轰炸,晚上全部返回机场。守卫部队虽然有日军一个联队,但大部住在较远的阳明堡镇,机场只有一小股警卫部队和地勤人员约200余人。于是,陈锡联制定了夜袭阳明堡的作战计划:以第三营为突击队,隐蔽进入,袭击机场;第一营打援并破坏崞县至阳明堡之间公路;第二营作为预备队负责接应。10月19日夜,在陈锡联指挥下,袭击战打响。这次战斗,从进入机场到结束战斗,整个袭击过程不到1小时,干脆利落地将24架飞机全部炸毁,并毙伤日军100余人。这是八路军一二九师出征抗日的首战胜利。

    阳明堡战斗的胜利,大大削弱了日军对忻口抗日军民的空中打击,是在敌后以地面奇袭的方式,用落后的步兵装备一次摧毁24架飞机,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对此,八路军总部通电嘉奖,蒋介石也颁发了嘉奖令。

    1948年10月,为配合华东野战军发起的淮海战役,中原野战军令陈锡联指挥4个纵队发起郑州战役。10月19日,郑州战役打响,守敌万余人弃城北逃,被秦基伟率领的九纵截住全歼;郑州、开封等河南重镇相继解放,为淮海战役的顺利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

    郑州战役后,陈锡联率领中原野战军第三纵队直接投入淮海战役,他主动请缨,拿到攻打宿县的任务。在陈锡联指挥下,三纵全歼守军12000余人,并活捉敌中将指挥官张靖武。

    黄维兵团是国民党军的机械化重装兵团,人数10万余,战斗力一流。围歼黄维兵团,是淮海战场最重要的战役之一。陈锡联奉命指挥由中野第一、三纵队及华野第十三纵队和特纵炮兵组成的西集团。1948年12月6日下午,我军向黄维兵团发起总攻,陈锡联抵近前沿,站在被炸毁的坦克旁,观察敌情,指挥作战。至15日,黄维兵团全军覆没,黄维亦被陈锡联的三纵七旅战士活捉。

    新中国成立后,陈锡联先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兵团司令员兼重庆市市长、炮兵司令员、沈阳军区司令员、辽宁省委第一书记、北京军区司令员、中央军委常委、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99年6月10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5岁。

    “骁勇善战”陈再道


    1961年9月,毛泽东在武汉接见来访的二战英雄、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时,指着身边的武汉军区司令员陈再道,向蒙哥马利介绍说:“他是农民出身,没有读多少书,打仗很勇敢,是一员虎将。” 蒙哥马利听后,对陈再道充满敬意。

    1909年1月,陈再道出生于麻城程家冲一个贫农家庭。3岁时,父亲得痨病而死。此后7年中,姐姐与母亲相继去世。11岁便与叔父相依为命,在死亡线上挣扎。他原名程再道,1926年报名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农民义勇军时, 填表人将“程”写为“陈”,其姓误用至今。1927年,陈再道参加黄麻起义,从此开始了自己金戈铁马的壮丽人生。

    有关陈再道作战骁勇的两个战斗故事,至今广为流传。黄麻起义后不久的某日,敌追击鄂东军于木兰山下,鄂东军战士陈再道背着500块银元随部队撤退。他负重而行,渐感体力不支。等敌兵快要接近时,他忽佯装摔倒,丢钱袋于一水潭中,遂爬起飞奔而去。当日深夜,陈再道潜回摔倒处,跳入水潭摸到钱袋后返回, 500银元一块不少。

    1932年8月8日,红四军向敌陡坡山阵地发起攻击。营长陈再道一马当先,率领全营勇扑敌阵。这时两名敌军士兵从左右两侧向陈再道冲来,他大吼一声,用枪托向左猛力一砸,随后回身以枪刺向右使劲一捅,两敌士兵顷刻毙命。忽然一颗子弹飞来,从陈再道右臂进,后背颈出,险中咽喉。伤口鲜血喷涌,但他全然不顾,继续率全营向前突击,骁勇之名由此大振。

    红军时期的陈再道从排长干到师长,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历次重要战役战斗,以及川陕苏区反“三路围攻”和反“六路围攻”等。长征中任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副军长、军长。是毛泽东十分器重的红四方面军的三位军长之一。抗战爆发后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副旅长。

    他在抗战时期最突出的贡献,是参与领导创建和发展冀南抗日根据地。

    1937年12月,八路军一二九师抽调5个连约500人组成东进纵队, 陈再道任司令员。12月6日,陈再道率领500健儿东出太行,开赴冀南,开展抗日斗争。他依靠当地党组织和革命群众,打击反动武装, 收编土匪和争取伪军反正,开办“抗日军政学校”,培训当地进步青年,使东进纵队迅速发展壮大。

    1938年11月至1939年下半年,日伪对冀南根据地进行多次疯狂大扫荡,陈再道指挥东进纵队及地方游击队,发起大小战斗400余次,毙伤敌万余人,使日伪不敢再入冀南根据地一步,冀南地区的八路军部队发展到13个主力团。1940年5月,陈再道任冀南军区司令员。这年春,他率10个团参加痛打石友三部的讨顽战役,歼敌6500 余人。1940年秋,陈再道率领冀南军区部队参加了举世瞩目的“百团大战”。他们数月中作战175次,毙亡日伪军1790多人,破坏敌人铁路40余里,公路1120余里,给日军以沉重打击。1941年8月至9月, 冀南军区部队对日伪进行了大规模秋季破袭战。他们作战百余次,攻克敌据点128处,歼敌2000余人,大大鼓舞了冀南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

    解放战争时期,骁勇善战的陈再道率领中原野战军第二纵队纵横中原,屡建奇功,最著名的战役是率领中原野战军第二纵队大战羊山集。1947年7月,中原野战军第二纵队司令员陈再道,在刘邓首长那里争得了主攻羊山集的作战任务。羊山集是鲁西南的一个小镇, 国民党中将师长、黄埔军校三期生宋瑞珂率国民党整编第六十六师驻守。该部装备精良,在羊山集筑有坚固工事。7月27日下午6时半, 二纵在陈再道指挥下,在兄弟部队的协助下,向羊山集发起攻击。战斗整整打了12天,最终以我军胜利而结束。此战歼敌14000余人, 加上山羊集外围作战共歼敌23000余人,并活捉了宋瑞珂。消息传到陕北,毛泽东高兴地说:“土包子打败了黄埔生。”陈毅称之为:“再道之勇。”

    全国解放后,陈再道历任河南军区司令员、中南军区副司令员、武汉军区司令员、全国政协副主席。1993年4月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5岁。


     

     “华东之虎”王建安


    王建安于1907年11月出生在黄安(今红安)永河桃花一个佃农家庭。他曾在军阀吴佩孚部当过兵,1926年回乡后参加农民协会与赤卫队,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黄麻起义。红军时期曾任排长、连长、营长和团政委、师政委、军政委,是红四方面军少有的“军政双优”的战将。

    抗日战争时期,他历任八路军津浦支队指挥、山东纵队副司令员兼第一旅旅长、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鲁中军区司令员,始终战斗在抗战第一线,对打败日本侵略者,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立下不朽功勋。

    解放战争时期,王建安的军事指挥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尤其在指挥大兵团作战上,有较深造诣。他与许世友并称“华东双雄”,被誉为“华东之虎。”

    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为了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1946年12 月下旬,我山东、华中野战军决定联合发起鲁南战役。由鲁中军区司令员王建安指挥由12个团组成的右集团,由陈士榘指挥左集团, 共同完成此次战斗任务。1947年1月2日夜,左、右两集团突然发起进攻,激战至4日下午3时,将号称“精钢钻”的国民党军整编二十六师和被誉为“国军精华”的第一快速纵队全歼。

    1947年2月,著名的莱芜战役打响。2月15日,华东野战军首长命令第八纵队司令员王建安和第九纵队司令员许世友,各带两个师, 在博山与莱芜之间伏击敌第七十七师,王建安、许世友密切配合, 在和庄地区将敌第七十七师一举全歼。经此打击后,敌整编四十六师被迫缩回莱芜城与敌第七十三军会合,做困兽之斗。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令叶飞指挥第一、二、七纵队,王建安指挥第四、八纵队,从东西两个方向攻占莱芜城。战至23日下午,王建安获悉敌军准备突围,遂指挥第四、八纵队全线出击,激战4个小时,将守敌大部歼灭,国民党第二绥靖区中将副司令李仙洲被俘。莱芜战役创下人民解放军一次歼敌56000余人的光辉记录。

    莱芜战役之后,王建安又率华野八纵先后参加孟良崮、洛阳、开封、豫东等一系列著名战役,均取得非凡战绩。正当王建安在中原、华东战场纵横驰骋、过关斩将时,1948年7月,他接到中央军委电令,调任华北野战军第一兵团副司令员,协助第一兵团司令员徐向前指挥太原战役。王建安立即动身前往,当途经石家庄时,被告知毛主席要在西柏坡召见他。王建安风尘仆仆赶到西柏坡,走进毛主席办公室,此时王建安才知济南战役即将打响,因许世友有病, 毛主席“钦点”他指挥济南战役。毛主席对王建安语重心长地说:“许世友还在养伤,战役的组织指挥就多靠你了。”王建安表示一切行动听指挥,坚决打好济南战役。

    肩负毛主席的重托,王建安回到华东,担任负责作战指挥的山东兵团副司令员。

    攻打象济南这样坚固设防并有重兵把守的大城市,对人民解放军来说还是第一次。蒋介石严令王耀武“只能确保,不能放弃”,并将守军增至10万余人。1948年9月16日晚,王建安一声令下,由山东兵团7个纵队组成的攻城集团,从东西两个方向向济南发起进攻。为了及时掌控战况,王建安带着前线指挥所,冒着隆隆炮火,亲临第一线指挥作战。国民党军第九十六军军长吴化文,慑于我军强大攻势,于19日率3个旅2万余人倒戈起义。在王建安指挥下,攻城部队愈战愈勇,至24日黄昏,全歼城内守军,生擒敌上将指挥官王耀武, 济南战役胜利结束。这次战役,国民党守军10万余人,除吴化文部2 万余人起义外,其余全被歼灭。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的贺电称, 济南大捷“是两年多革命战争发展中给予敌人的最严重的打击之一”。亲蒋的西方媒体也不得不承认“共军已经强大到足以夺取长江以北的任何一个城市”、“济南失守对南京政府是一个严重打击”。

    在国共两党大决战的淮海战役中,许世友因病在胶东疗养,山东兵团的作战指挥由副司令员王建安负责。他指挥5个纵队和特种兵纵队一部,担负围歼敌黄百韬兵团的重任。黄百韬虽然武器装备和战斗力均属二流,但人数却达15万,是国民党军人数最多的兵团。11月19日晚,王建安下令向位于碾庄圩的黄百韬兵团总部发起总攻, 至22日全歼守敌,击毙了黄百韬。12月4日,王建安受命指挥山东兵团8个纵队,在苏北兵团3个纵队配合下,将敌杜聿明集团30万余人合围于永城东北地区。1949年1月2日,在华东野战军的围攻下,杜聿明被俘,杜聿明集团30万人被全部歼灭。

    1949年2月,山东兵团整编为华东野战军第七兵团,王建安任司令员。随后王建安率第七兵团胜利进行了渡江战役和解放舟山群岛的战役。1952年8月,王建安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部出征朝鲜。在朝鲜战场他大显神威,率部歼敌2 万余人,再立新功。

    1956年后,王建安先后任沈阳、济南、福州军区副司令员,中央军委委员,中央军委顾问。1956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80年7月25 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3岁。

    “疯子战将”王近山

    王近山有个“王疯子”的绰号,是因为他参加红军不久的一次战役中,他和一个大个子国民党兵搏斗,双方打红了眼,王近山发疯似的揪住对方,一同滚下山崖。结果国民党大个子士兵当场毙命,王近山只是头部被戳了个洞。从此,战友们叫他“王疯子”。

    王近山于1915年10月出生于黄安(今红安)高桥许家田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0年参加红军,1932年入党。从战士开始,几年间便当上红军师长。红军时期,王近山最光辉的战绩是19岁当团长时,指挥1个团歼敌一个旅。那是在川陕根据地的一次反“围攻”中,一天傍晚,王近山率前卫团来到一个村庄,刚准备宿营,即发现敌军一个旅也朝这里赶来。由于战事频繁,敌我双方均极度疲乏。我一个团敢不敢打敌一个旅?“狭路相逢勇者胜!”王近山当机立断,迅速指挥部队向敌发起猛攻。敌军突遭打击,不知我军虚实,阵脚大乱,被王近山指挥部队分割围歼,少将旅长郭勋祺侥幸脱逃。这一仗创造了红四方面军在遭遇战中,一个团歼敌一个旅的奇迹。

    真正让王近山声名远播的是“伏击韩略村”和“喋血大杨湖”两次战斗。

    1943年秋,国民党反动派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进攻矛头直指陕甘宁边区。中央急调时任八路军三八六旅旅长的王近山率第十六团赶赴延安,执行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的光荣任务。这时,日军正对我太岳根据地进行“铁棍扫荡”,以达到建立所谓“山岳剿共实验区”的目的。日军参谋本部为推广此次“扫荡”经验,从华北各地抽调100多名军官,组成“战地参观团”,赴太岳前线观战。面对险恶形势,上级提醒王近山要尽快到达延安,不能途中恋战。10 月中旬,王近山率十六团从子长县出发,冲出敌人重重封锁,终于在10月22日进到临汾东北方向的韩略村附近。王近山从当地干部群众的报告中获悉,每天都有日军汽车从这里经过。为“扫荡”日军运输物资,王近山经过慎重考虑,认为这里没有日军的兵力可以增援,是打击日军的极好机会。于是决心利用该地的有利地形,打一次没有命令的伏击战,配合我军的反“扫荡”。王近山决定只抽4个连执行战斗任务,其余部队掩护随军干部、家属转移到安全地带。24日凌晨,参战部队进入伏击阵地。9时许,突见临汾方向的公路上尘土飞扬,日军10辆大汽车和3辆小汽车飞驰而来,谁也没有想到, 来的竟是日军“战地参观团”。毫无警觉的日军很快钻进了王近山布下的口袋。经过3个小时激战,120多人组成的“战地参观团”除3人逃脱外,全部被我军击毙,其中包括少将旅团长一名,大佐联队长6 名,其余都是中队长以上军官。缴获重机枪1挺,轻机枪2挺,步枪80多支,击毁汽车13辆。事后,毛主席在延安接见王近山时,风趣地说:“对敌人就要有点‘疯劲’,韩略村一仗打得好,很灵活! ”

    由于红军时期受徐向前元帅和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受刘伯承元帅耳濡目染,王近山指挥作战更多地是善于动脑筋,但在许多关键性的战役战斗中,仍然表现出独特的“疯劲”。

    1946年9月定陶战役的大杨湖之战,是刘邓大军出太行山后的第一场恶战。在战前召开的各纵队领导会议上,邓小平政委采用激将法,声称此战打不好,就退回太行山去。六纵司令员王近山主动请战:“我王近山立下军令状,要求承担最艰巨的任务!打得剩下1个旅,我当旅长;剩下1个团,我当团长,剩下1个连,我当连长。全纵队打光了,我们对得起党!”王近山的发言,使到会同志热血沸腾,纷纷请战。刘邓首长将攻打大杨湖敌整三师主力五十九团的任务交给了六纵。为争夺大杨湖,王近山下到离敌人只有300米的前敌指挥所,组织进攻。在双方激烈的拼杀中六纵成连成营甚至成团伤亡,仍攻势不减,不但预备队派了上去,而且把机关干部、勤杂人员全部组织起来,投入拼死决战,最终摧垮了敌军战斗意志,将整三师战斗力最强的五十九团彻底歼灭,并活捉了敌团长。定陶战役以我刘邓大军全歼敌整三师而载入史册。

    大杨湖战斗已把王近山的“疯劲”体现得淋漓尽致,接下来的襄阳攻坚战则使我们领略到一代名将极深的军事造诣和战场悟性。

    1947年6月下旬,刘邓首长命令王近山统一指挥六纵和陕南十二旅、桐柏二十八旅夺取襄阳。

    襄阳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与汉江对岸的樊城互成犄角,依山傍水,易守难攻。曾经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军曾在襄阳城下屡屡受挫。蒋介石深知襄阳的战略地位,派特务头子康泽坐镇襄阳。康泽到襄阳后,采取守襄必守山的古训,大量修筑山头防御工事。对攻方来说,按照自古以来的惯例,打襄必先夺山。王近山到襄阳外围仔细观察地形后,决定打破常规,采取“猛虎掏心”的战法:撇山攻城,直捣西门!王近山以少量部队监视山头敌军,使其不敢脱离工事,以主力直取襄阳城。7月9日,王近山指挥部队攻城,激战一个星期就拿下了当年蒙古大军花了5年才打下的襄阳城,全歼守敌20000余人,国民党中央常委、特务头子、第十五绥靖区中将司令官康泽,王近山的老对头、已升任中将副司令官的郭勋祺,均被活捉。襄阳、樊城、老河口等7座城市获得解放。

    襄阳大捷,被称为震撼全国的“五路大捷”之一,朱德总司令赞誉为“小型模范战役”。

    接着,王近山率部参加淮海战役、渡江作战和进军大西南等重大战役,均立下赫赫战功。1952年底以志愿军第3兵团代司令员身份,指挥第十二军和十五军在朝鲜上甘岭地区给美军以沉重打击。

    从朝鲜归来后,王近山历任山东军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公安部副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78年5月10日在南京逝世,终年63岁。


     

    必胜将军”王必成

    敢打必胜,是王必成军事生涯最突出的特点。他于1912年2月出生于麻城乘马小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与传奇上将许世友是邻村。1929年参加红军,1930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红军时期他从战士干起,直至副师长,已显示出非同一般的军事才能。真正使他在战争舞台大显身手,是从抗战初期开始。

    1938年春,王必成从延安奔赴东南抗日前线,担任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参谋长,不久即担任团长。这位身经百战的年轻军事指挥员一到二团,便率部投入残酷的抗日战场,并连战皆捷,创造了新四军对日作战多个“首次”。

    1938年7月1日深夜,王必成指挥二团一部袭击日军交通枢纽新丰车站,这是新四军首次与日军的夜战。

    1938年8月,王必成指挥二团袭取江南名镇句容县城,这是新四军首次攻入日军占领的县城的战斗。

    1939年2月8日,王必成指挥二团攻打日军据点东湾的战斗,是新四军首次攻点、打援兼顾的战例。

    著名的延陵大捷,则是新四军首次引起全国舆论关注的战斗。

    1939年10月,驻镇江宝捻的日军1个加强中队突袭苏南延陵镇扑空后,掉头返回时,被我新四军某部阻拦,王必成闻讯率二团驰援, 将敌包围。时天降大雨,双方在雨中反复格斗,经近30个小时的拼杀,击毙日军168名,生俘3名,全歼此股日军。当时,上海、重庆等地报刊曾以《伟大胜利在江南》的醒目标题予以报道,江南人民则称之为“延陵大捷”。这一仗打出了新四军的威风,令敌伪震惊, 群众鼓舞,并戳穿了反共顽固派污蔑新四军“游而不击”的谎言。

    与日军的一系列战斗,让王必成和他的第二团名声大振,江南人民誉称二团为“老虎团”,称呼王必成为“王老虎”。

    解放战争时期,王必成先后担任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司令员和三野二十四军首任军长,在华东战场的多次重大战役中,如苏中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王必成均率部参加并建立了赫赫战功,与叶飞、陶勇并列为粟裕麾下的“三只铁拳”。如在1946年七八月间的苏中七战七捷中,王必成率部参加了5战,仗仗皆胜,歼敌16000余人。又如在1947年2月的莱芜战役中,担任六纵司令员的王必成创造了1个纵队在一次战役中歼敌24000余人的辉煌战绩。

    在王必成的战斗生涯中,最精彩的一笔是与国民党名将张灵甫的较量。

    国民党军整编七十四师,是由国民党军第七十四军整编而成, 是国民党第一个美式机械化师,位列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首。抗战胜利后驻守南京,被称为“御林军”,军官和士兵大多为抗战老兵, 战术素养高,是别的国民党军无法相比的。内战爆发后,该师在中将师长张灵甫率领下,一马当先,首先对我华中野战军发动疯狂进攻,并连连得手。

    1946年10月25日下午,骄横的七十四师一个团,不待重炮和飞机掩护便发起冲锋,直扑涟水。这时华中野战军第六师在王必成率领下赶到,两军在涟水城外短兵相接,进行白刃格斗,短短1个小时,便干净利落地消灭了七十四师一个营。26日,双方大战再起。张灵甫倾其全力,发动猛烈的进攻,火力之猛是关内其他国民党军无法相比的。这一天,七十四师连续发动8次突袭,始终未能撼动第六师防线。28日,华中野战军主力赶到,张灵甫见势不妙,仓皇逃走。第一次涟水之战,整编七十四师付出了7000余人伤亡的惨重代价。

    一个月后,整编七十四师在其他国民党部队配合下,再犯涟水。王必成指挥第六师来了个硬碰硬。这次涟水之战,华中野战军共毙伤敌军8000余人,其中整编七十四师伤亡2000余人,但我军也付出了重大代价,王必成的第六师伤亡过半,涟水县城被七十四师占领。

    1946年底,华中野战军第六师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王必成任司令员。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打响。让王必成兴奋不已的是,其对手就是老冤家死对头——张灵甫的整编七十四师。为了报仇雪恨,他指挥六纵猛攻猛打,率先登上孟良崮峰顶。六纵特务团在副司令员皮定均的指挥下,直捣七十四师指挥所,最后在张灵甫藏身的一个山洞里,将拒绝投降的张灵甫击毙。六纵宣传部长吴强以此战役为素材,创作出版的著名小说《红日》和电视连续剧《红日》中大战张灵甫的沈振新,其原型就是王必成。

    1953年4月,王必成出任志愿军第九兵团副司令员、代司令员, 亲自体验了打败美军的民族自豪感。1955年后,王必成历任上海警备区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昆明军区、武汉军区司令员,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89年3月13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8岁。

    “冷面杀手”周希汉

    他的成长经历有点特别,没有当过营长而当科长,没有当过团长而当旅长,没有当过师长而当军长,打了一辈子仗,身上没有留下一块伤疤,他就是人称“冷面杀手”的周希汉。

    周希汉之所以有这样的绰号,是因为解放战争时期在刘邓麾下担任旅长、军长时,直接指挥部队毙俘国民党将级军官64名,这在我军同级将领中,是极为少见的。其中,活捉敌中将7名,即“天下第一旅”旅长黄正诚,整编第十五师师长武庭麟、副师长姚北辰,青年军二〇六师师长邱行湘、副师长符绍基,粤桂边“剿总”总司令喻英才,第八兵团司令唐尧;击毙敌中将2名,即第十四军军长熊绶春,第四十二师师长石建中;毙俘敌少将55名,即“天下第一旅”副旅长戴涛,整编第十五师副师长杨天民,第五兵团参谋长李英才,第八兵团参谋长马岳骏,第五军军长曹天戈,第十四军副军长谷炳奎,阎锡山第四纵队司令张荣汛等。这一长串周希汉手下败将名单,有力证明周希汉的英勇善战,足智多谋。

    1913年8月,周希汉出生在麻城周家坳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1928年参加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红军时期历任班长、排长、连指导员、军作战科长,参加了鄂豫皖和川陕根据地的历次反“围剿”和长征。

    周希汉英勇善战、足智多谋的品性,在红军时期就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一夜4仗4胜的战斗故事曾在红四方面军广为流传。

    那是1934年,红四方面军经过数月鏖战,粉碎了四川军阀刘湘对川陕根据地发动的“六路围攻”。一天夜里,红九军作战科长周希汉带领军直属队追歼逃敌,走出不久即发现在前面有敌人埋伏,军直属队大都是机关干部和勤杂人员,虽然有500多人,但战斗部队只有通信队和号兵连不到300人。周希汉决定充分发挥号兵连的作用。“打!”周希汉一声令下,这股敌人被一片激烈的枪弹声和雄壮的冲锋号声吓懵了,迅即被歼。周希汉问过俘虏,方知这是敌人一个排哨,南面公路边还有敌人一个团。

    一个排打胜了,一个团打不打?周希汉分析认为,敌人处在溃逃中,不知我军底细,我们号兵连就是一个师。“打!”周希汉命令号兵连吹起冲锋号,自己率领通信队冲向敌群,半个小时便结束了战斗,仅俘虏便抓获了600余人。

    当他们押着俘虏继续前进时,北面又上来一个团的敌军。周希汉心中不免紧张,但还是下了打的决心,顿时100多把军号齐鸣,枪声和手榴弹爆炸声震撼山谷,敌一个团顷刻间土崩瓦解,大批敌兵当了俘虏。

    周希汉率领军直属队,押着俘虏,继续前进。侦察员返回报告, 北面不远处发现大股敌人,从俘虏口中得知,这是敌军守在公路西侧的一个团。

    又是一个团!在前3次胜利的鼓舞下,周希汉当机立断,决定趁天未大亮,用老办法,再来一次突袭,将敌歼灭。结果又大获全胜。这一夜,周希汉率领只有少量战斗部队的红九军直属队,4仗4胜, 全歼敌范绍增师3个团,光抓俘虏就2000余人。

    抗日战争时期,周希汉历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团参谋长、旅参谋长、太岳军区参谋长、南进纵队司令员,始终战斗在晋南抗战第一线,与日伪进行殊死搏斗。当时太岳根据地曾流传这样的歌谣:“小日本,你听清,太岳山上有陈赓;小日本,别捣蛋,让你碰上周希汉。”解放战争时期,周希汉先后在刘邓麾下任旅长、军长,指挥所属部队参加了挺进豫西和陇海西段战役、平汉路破击战役、洛阳攻坚战役、宛东宛西战役、徐州外围和决战大西南等许多重大战役,均以不畏强敌、能打硬仗的作风,出生入死,浴血奋战,战绩卓著。其经典战例就是解放战争初期担任旅长时与敌“天下第一旅”的对决。

    1946年9月,胡宗南拼凑了11个旅,再度进犯晋南。晋冀鲁豫野战军在浮山一带设下“口袋”,就等胡宗南来钻。果不出意料,9月22日他的第二十七旅和一六七旅钻进了这个“口袋”。胡宗南立刻命令第一军第一旅前往救援,正中我军“围点打援”之计。担任打援主要任务的就是周希汉的第十旅,国共两位旅长便在一个叫陈堰的地方,进行生死对决。

    胡宗南的第一军第一旅装备精良,能征善战,号称“天下第一旅”,胡宗南是该部首任长官,时任旅长的黄正诚是蒋介石的得意门生,曾留学德国,上过希特勒的军事学校,授中将军衔。

    黄正诚亲率第一旅第一团杀奔过来,在陈堰一带,被周希汉指挥的第十旅第三十团迎头拦住。黄正诚依仗火力优势,连续发动几次进攻,均被三十团打垮。双方激战到天黑,黄正诚被迫撤退。周希汉立刻抓住战机,指挥第十旅所属的3个团,利用夜色将敌人团团围住。经过一夜战斗,胡宗南的“天下第一旅”被彻底歼灭,旅长黄正诚被周希汉的十旅战士俘获。

    国民党军“天下第一旅”被歼灭,轰动朝野。党中央致电赞扬说:“这一仗出乎意料之外!”延安《解放日报》专门为此发表题为《向太岳纵队致敬》的社论。

    全国解放后,周希汉长期在海军工作,历任海军参谋长、副司令员、顾问。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88年11月7日在北京逝世, 终年76岁。

    “战术奇才”胡奇才

    像陈再道那样,胡奇才的名字也是将错就错,误用至今。他原名其财。1939年11月,他与夫人王志远申请结婚的报告,转到时任中共山东分局书记朱瑞那里,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朱瑞在签批报告时,将“其财”写成“奇才”。改动两字,读音不变,意义却大不相同。战友们一致叫好,他便正式用起了这个名字。

    1914年9月,胡奇才出生在黄安(今红安)高桥李家田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从放牛娃走上革命道路,1931年加入共青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就成为红四方面军骁勇善战的师政委。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副团长、山东纵队第八支队副司令员、第四支队政委、第一支队司令员兼第二分区司令员、第一旅副旅长。解放战争时期, 历任山东军区副师长,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司令员、第四纵队副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司令员。

    名如其人。胡奇才在革命战争中逐渐成长为我军名将,被誉为 “战术奇才”。

    1946年10月,国民党以8个师10万余人兵力,分三路向南满大举进攻。时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司令员的胡奇才,奉命率部迎敌。10月27日,全美式机械化装备,号称蒋家“千里驹”的第二十五师, 气势汹汹地向四纵扑来。胡奇才指挥四纵且战且退,诱敌深入,将敌一步步引向新开岭。这里高山重叠,宽赛公路和叆河穿越其间, 地势低洼,是一个狭长的谷地。谷地北侧有746高地(即老爷岭), 是这个地区的制高点;南侧有404高地,是谷地南面的屏障。敌二十五师进入新开岭后发觉上当,便集中兵力向老爷岭疯狂进攻。胡奇才指挥四纵分三路向敌发起总攻,对敌形成“袋形”包围。副司令员韩先楚组织炮火支援,卡死敌军退路。经过双方反复激烈争夺, 老爷岭被我四纵十师占领。失去依托的敌军企图向404高地突围,被四纵十一师截住;向后逃跑,又被四纵十二师打回。胡奇才亲自指挥部队追击,炮兵也从四面八方向敌群射击。失魂落魄的敌人在“缴枪不杀”的口号声中,纷纷举手投降。化装逃跑的敌师长李正谊,被我方追击的战士活捉,“千里驹”就这样彻底覆灭。

    这次战役,胡奇才指挥的四纵毙伤敌团长以下官兵约2000人, 俘敌正、副师长以下6000多人,共歼敌80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这是人民解放军在东北战场首次全歼敌美械装备一个师。战后胡奇才组织撰写的《新开岭歼敌二十五师总结》,经林彪转报中央, 毛主席看后十分欣赏,亲自批示:“此次作战经验很好! ”在全军推广。新开岭战役,使胡奇才跨入东野名将行列。真正使他名声大震, 是他直接指挥的塔山阻击战。

    1948年10月,国共两党战略大决战从东北、从锦州,实际是从塔山阻击战开始。塔山说是山,其实海拔仅42米,但战略地位非同一般。塔山的背后是锦州,守不住塔山,就拿不下锦州。“多米诺骨牌”一旦从塔山倒下,将改变东北甚至整个解放战争的战局,后果不堪设想。

    林彪把死守塔山的重任交给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不仅因为四纵是东野最能打阵地战的主力纵队,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四纵有个非常“狠”的副司令员胡奇才(此时四纵司令员为吴克华,胡为副司令员)。四纵的老兵都知道,谁要叫胡奇才“狠”上了,不死也要被扒层皮。

    1948年10月10日凌晨,塔山血战开始。就在这关键时刻,四纵接到林彪电令,要胡奇才到塔山一线,协助指挥十二师作战。胡奇才立即赶到担负正面防守任务的十二师,进一步对坚守塔山作了周密部署,决心在塔山地区坚守6到7天时间,保证东野主力打下锦州。

    10月13日,是塔山阻击战最惨烈的一天。国民党军东进兵团司令侯镜如指挥4个师,在海军、空军的配合和数十门大炮的掩护下, 采取两翼突破、夹击塔山的战法,全力向十二师阵地进攻。关键时刻敌人用尸体垒成工事,组成军官敢死队,一步一步向我塔山阵地推进。胡奇才在十二师指挥所沉着应战,果断指挥。拼命冲上来的敌人和我坚守阵地的战士绞在一起,前沿阵地得而复失,不少战士在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后,与敌人同归于尽。塔山恶战6天6夜,胡奇才在十二师坐镇5天5夜。尽管急红了眼的蒋介石乘坐军舰在塔山附近海面亲自督战,就是拿不下塔山,只能眼睁睁看着锦州失守, 沈阳失守,东北全境失守。

    在这场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最为残酷的阵地防御战中,东野四纵将士坚守塔山6昼夜,寸土未失,以伤亡3000余人的代价,歼敌8000余人,其中毙伤敌副团长以下官兵6222 人,俘敌667人。

    小小塔山一战闻名,作为以少胜多的世界经典战例,塔山阻击战被选入美国西点军校的教科书。

    全国解放后,胡奇才历任辽东军区司令员、辽西军区司令员、工程兵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97年7月3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