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红色档案
  • 红色研究
  • 中共创立时期的黄冈籍党员

    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时期(1921年7月—1923年6月),鄂东地区党员人数增加较多。鄂东籍的先进分子在这段时间内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途径主要有3种:

    一是加入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武汉共产党组织1920年8月成立后继续发展自身,吸收了几个新成员。时在武汉中学担任教员的黄冈县人刘子通于1921年春天被发展为武汉共产党组织的新成员。刘子通是1905年赴日本留学期间首批加入同盟会的会员,参加了辛亥革命,后来在同董必武、陈潭秋等人的接触过程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成为了一名共产主义战士。

    二是共存社成员有很大一部分人加入了共产党。共存社是1921 年7月由恽代英、林育南等人在黄冈县白羊山浚新小学的集会上成立的一个革命团体。1921年7月16日—21日,武汉利群书社以恽代英、林育南为首的20多名成员在黄冈县白羊山浚新小学集会,商议建立革命团体的问题。大会最后一天,将成立的团体定名为“共存社”。共存社公开宣布拥护马克思主义,主张用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手段改造社会,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这表明,共存社是一个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革命团体。所以,当恽代英、林育南在共存社成立不久得知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消息后,立即提出取消共存社、其成员分别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于是,一批黄冈籍的共存社成员林育南、林毓英(张浩)、卢斌(陆沉)、卢春山、胡亮寅、萧人鹄等在1922年春天前后分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三是在武汉读书求学的一批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被武汉党组织发展成为共产党员。党的一大以后,中共武汉地方委员会成立,包惠僧任书记,陈潭秋为组织委员。次年初,中共武汉地方委员会按中共中央局通告指示改组为中共武汉区执行委员会,其后不久,因委员长包惠僧调北方工作,改由陈潭秋担任中共武汉区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中共武汉地方委员会和区执行委员会的主要工作是发展党员、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时在湖北省立第一师范、武汉中学等学校读书或工作的陈荫林、陈学渭(均为黄冈县人)、张其雄、万里(均为广济县人)、董贤钰、王鉴、雷绍全、戴季伦(均为黄安县人)、王幼安(麻城县人)等先后被武汉党组织吸收入党。

    鄂东这一批在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入党的党员,从入党之日开始,就英勇地为党的事业而奋斗。他们最初的革命实践活动为党的创立、湖北地方党组织的建设与发展以及武汉地区工人运动的开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23年2月爆发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其领导成员有很大一部分是鄂东籍共产党员。当时,鄂东籍(主要是黄冈县)的一批党员都被中共武汉区委调到武汉从事工人运动。鄂东这一批中共早期党员中有很多人后来在鄂东地方革命斗争或全国革命斗争中成了骨干领导人,大部分先后为中国革命光荣献身,如陈潭秋、林育南、林毓英、陈卫东、陈学渭、王鉴、王幼安、胡亮寅、萧人鹄、陈荫林等。其中董必武、陈潭秋、林育南、林毓英都是著名的职业革命家,为中国革命做出了杰出贡献。董必武在参加党的一大回到武汉参与组建中共武汉地方委员会之后,为了反对北洋军阀在湖北的统治,以湖北自治筹备处代表身份前往鄂西地区,与国民党人潘怡如、潘正道、詹大悲等领导鄂西自治军,协同“援鄂川军”进攻盘踞湖北的直系军阀。后来这次进攻由于遭受直系军阀勾结四川军阀联合镇压而失败。其后,他返回武汉,集中精力于民众的发动与组织工作,先后领导了湖北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和湖北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运动,培养了一批学生骨干走上革命道路。陈潭秋在担任中共武汉区执行委员会委员长后,于1922年春夏之间领导了湖北女师学生反对校方解聘进步教师的斗争,以后又主持武汉区委的机关刊物《武汉星期评论》,参与领导了武汉地区的京汉铁路大罢工运动。京汉铁路大罢工遭北洋军阀镇压失败后,陈潭秋被党组织派往江西安源继续组织领导工人运动。林育南于1922年5月担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武汉分部主任,在武汉地区领导工人运动,是京汉铁路大罢工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23年6月出席党的三大;8月,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团中央委员。林毓英是最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工人党员之一。他入党后,立即被中共武汉区委派往黄石港和大冶等地领导工人运动,发展党组织。他先后深入大冶各个厂矿发展了一大批工人党员,建立了党组织,于1922年6月主持成立了中共大冶(黄石)港(石灰)窑(袁家)湖支部,以后到汉阳、长沙、安源、上海、抚顺等城市和地区领导工人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