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中,英雄的黄冈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红色文化,大别山留下无数珍贵的红色遗产。黄冈红色文化和红色遗产具有鲜明的精神品格和地域特色,它所凝聚的大别山老区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共同构成我们党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力量源泉。
一、历史禀赋
黄冈是一片红色的土地。这里是我党早期建党活动的重要驻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中心,诞生了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三位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林彪、王树声、韩先楚、陈再道、陈锡联、秦基伟等200多位开国将帅;组建了红四方面军、红十五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重要革命武装力量;发生了黄麻起义、中原突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渡江战役等影响中国革命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
黄冈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和巨大牺牲,革命历史可歌可泣,老区精神特色鲜明,红色资源弥足珍贵。黄冈的红色文化遗址遗迹数量多、规模大、影响深远。境内共发现近现代遗址遗迹1017处,其中,红色革命遗址遗迹792处。这些都铭刻着黄冈人民光辉的奋斗历程,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必须倍加珍惜的红色遗产。
黄冈是一片英雄的土地。在漫长的革命历程中,英雄的老区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红色文化,铸就了“紧跟党走、不屈不挠、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老区红色精神。坚定的革命理想是老区红色精神的灵魂,鼓舞着黄冈优秀儿女在残酷的战争中甘洒热血,在敌人屠刀下慷慨就义,在艰苦的岁月信念永不改变。对党绝对忠诚是老区红色精神的本质,在党的领导下,上演着“小小黄安,真不简单,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的壮丽史诗。甘愿牺牲奉献是老区红色精神的品格,有了这种精神,黄冈儿女才会有大义凛然的革命勇气,才会有“要革命,不要钱,不要家,不要命”的浩然正气 。
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和老区精神共同构成黄冈红色文化,它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是革命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凝聚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蕴藏着丰富的时代气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是重要的文化和战略资源,是建设“红色大别山”的宝贵精神财富。弘扬黄冈红色文化,保护红色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意义重大
黄冈人民为建立新中国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建设红色大别山是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革命遗址遗迹遍布境内,红色文化光辉灿烂,红色精神弥足珍贵,这些都是推动黄冈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推进红色大别山建设的内在要求。我们期盼通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在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周年的庄严时刻,老区人民的这一心愿得以实现,黄冈红色大遗址保护取得重大进展,以告慰无数革命先烈,激励老区人民知晓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巨大热情。
(一)建立红色大遗址保护区的重要性
大别山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在黄冈大地留下极其丰富的红色遗产和文化资源。这些革命遗址遗迹凝聚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是独特的文化遗产和战略资源。建立大别山红色大遗址保护区,对于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大别山的革命传奇惊天动地。
在27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大别山人民前赴后继,赴汤蹈火,革命火种从不熄灭,战斗旗帜高高飘扬。黄冈人民万众一心,紧跟党走,在这块红色土地上创造了“三个从未间断”的奇迹:从党的创建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活动从未间断;从土地革命到全国解放,党所领导的武装斗争从未间断;从鄂东第一个人民政权——黄安县农民政权诞生到新中国成立,围绕党的组织活动和武装斗争,创建人民政权和其他各种形式的革命斗争活动也从未间断。
黄冈是最早建立中共党组织的地区和党组织活动的重要驻地。在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指引下,红安、麻城党组织领导著名的黄麻起义,拉开了鄂豫皖地区武装斗争序幕。同时,在黄冈大别山地区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鄂东军、红一军、红十五军、红四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和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的红四方面军。年轻而勇敢的红二十五军率先北上,迈出万里长征第一步,被誉为铁军和“北上先锋”,与刘志丹部会合后开辟陕甘革命根据地,为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建立了大本营。红四方面军英勇善战,所向无敌,纵横驰骋,英雄辈出,为赢得长征胜利付出巨大牺牲,是大别山人民永远的骄傲。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不屈的黄冈人民面对穷凶极恶的日寇侵略者,同仇敌忾,英勇抗争,红二十八军一部坚守在大别山区,与敌寇进行顽强斗争,给日寇以重创。在黄冈大地成长壮大的新四军五师胜利实现“中原突围”,揭开人民解放战争的序幕。在解放战争大转折的重要时刻,黄冈人民积极迎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实现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转折。为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黄冈儿女用血肉之躯架起渡江战役的钢铁桥梁,终于迎来新中国解放的曙光。为了缔造新中国,先后有44万黄冈儿女英勇捐躯,其中53000人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红安是全国著名的将军县,有14万人为革命英勇捐躯。在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中,每三个红军指战员就有一个红安人,每牺牲的四名烈士就有一个红安人。麻城乘马乡参加红军的7万战士,战斗到革命胜利时仅剩下200多人。黄冈人民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的革命精神,惊天地,泣鬼神。共和国的旗帜上闪耀黄冈人民血染的风采。
2、黄冈的革命地位影响深远。
英雄大别山,红旗永不倒。黄冈的革命传奇可歌可泣,永垂史册。
一是在中共党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黄冈是率先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建中共党组织的重要地区之一,为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20年8月,武汉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出席会议的7名党员中,黄冈籍有董必武、陈潭秋、张国恩、包惠僧、赵子健5人。在出席中共一大代表中,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3人均来自黄冈,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在他们的积极影响和努力工作下,党组织在黄冈、黄安、麻城、黄梅等地迅速发展,鄂东各县相继成立党的组织,领导开展轰轰烈烈的工农运动。1921年7月,湖北第一个农村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组织“共存社”在黄冈白羊山下宣告成立,恽代英、林育南等进步青年誓言拥护马克思主义。1927年5月,黄冈、黄梅、黄安、麻城、罗田、蕲水、蕲春7县相继建立党组织,发展党员1356人。
二是在革命斗争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大革命时期,党领导的黄冈农民运动蓬勃开展,是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农民运动中心。黄麻起义是继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之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装起义。“痛恨绿林兵,假称青天白日,黑暗沉沉埋赤子,光复黄安县,试看碧云紫气,苍生济济拥红军。”红安当地流传的这首歌谣,第一次将人民军队称为红军。黄麻起义胜利后,建立了鄂豫皖边区第一个红色政权和第一支革命军队,这是红四方面军的最初来源和建军起点,起义发生地区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摇篮和中心区域,坚持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粉碎了国民党三次“围剿”。“七七事变”后,黄冈军民坚持敌后抗日武装斗争,付出巨大牺牲。1946年6月,蒋介石调集正规军26个师(旅)及地方部队共30万人,向中原解放军发起围攻,公开挑起全面内战。中原军区司令员李先念、政委郑位三、副司令员王震、王树声率部实现具有战略意义的“中原突围”,拉开人民解放战争序幕。1947年8月,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天险,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一、第二、第三、第六纵队12万多人千里跃进大别山,吹响人民解放军战略大反攻的号角。1949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三、四野战军各部相继开进大别山,发起渡江战役,黄冈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支援人民解放军完成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使命。
三是在革命根据地斗争上具有重要地位。1930年2月25日,中央指示湖北省委、河南省委、六安中心县委成立鄂豫皖边特区,在红安组建中共鄂豫皖边特委,统一领导鄂豫边、鄂东南、皖西三块革命根据地。中共鄂豫皖边特委和鄂豫皖边苏维埃政权以及红一军的相继成立,标志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大别山脉武装割据局面的战略得以实现,黄冈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核心。1931年1月,红十五军与红一军在麻城县福田河会师,合编为红四军,2月初双桥镇一战,全歼敌三十四师,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次“围剿”;5月9日在新集以北浒塆歼敌1000余人,粉碎蒋介石的第二次“围剿”。1931年11月7日,红四方面军在红安七里坪宣告成立,这年冬天,蒋介石对大别山地区实行第三次“围剿”,徐向前、陈昌浩率领红四方面军历时43天战斗取得黄安战役辉煌胜利,连续发起商潢战役、苏家埠战役和潢光战役,四大战役历时7个多月,3万红军以少胜多,共歼敌6万余人,国民党对鄂豫皖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彻底破产。至此,主力红军发展到2个军、6个师、4个独立师和少共国际团,总兵力达4.5万人。各县独立团、游击队、赤卫军等地方武装发展至20万人以上。大别山革命根据地迅速扩大,建立起红安、麻城、黄冈、英山、蕲春等26个县革命政权,开创了大别山革命斗争的全盛局面。
四是在新中国创建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大别山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与国民党反动派和日本侵略者进行着殊死斗争,武装斗争的烈火一直熊熊燃烧,革命旗帜始终不倒。无数英雄儿女为革命献出宝贵生命,十几万革命烈士用鲜血谱写壮丽诗篇,300多名将帅用铁血身躯组成共和国的坚强屏障。英雄大别山诞生了英勇善战的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红军主力,走出了11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和327位共和国开国将帅。其中:湖北籍154人、河南籍63人、安徽籍110人,他们中有元帅林彪,大将王树声、徐海东,有18位上将、38位中将、268位少将。红安是全国第一将军县,授衔将军61名,其中,上将8名,中将10名,少将43名。黄冈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共和国旗帜上有大别山人民血染的风采。
黄冈革命历史光辉灿烂,我们的神圣使命光荣艰巨。红色文化是先进文化的核心和灵魂,革命遗址遗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载体,不可再生,无可替代。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发展好红色文化资源是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实施红色大遗址保护工程,有利于深入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促进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唱响时代旋律;有利于保护利用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发展红色旅游,实施文化强市和转型发展战略。
(二)建立红色大遗址保护区的紧迫性
黄冈革命遗址遗迹遍布大别山区,分布整个区域,影响广泛深远,保护责任重大。黄冈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高度重视红色文化建设,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实施保护措施,取得明显成效。黄冈是革命老区,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保护工作总体上还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得到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1、保护措施有限。
当前,黄冈红色文化资源保护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任务十分繁重,形势十分紧迫。一些红色文化遗址年代久远,年久失修,投入不足,损坏严重。全市普查发现的文物点中有50处已消失,其中26处是红色遗址遗迹。由于保护项目没有列入国家投资计划,保护措施难以落实,清单管理没有到位,导致很多革命遗址遗迹历经风雨侵蚀,损毁严重,难以充分展示其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因此,黄冈红色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形势紧迫,时不我待。
2、规划层级不高。
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地方措施没有列入国家文物保护总体规划,国家投入与现实需要矛盾突出,历史欠账太多。必须从国家文化战略层面,高度重视、极度关注黄冈“大别山红色大遗址”。在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关键时刻,红色遗址遗迹保护任务十分繁重,要求高,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必须科学规划,统筹实施。
3、投入严重不足。
国家资金难以倾斜,地方投入杯水车薪,难以满足整体保护和项目建设需要,这是黄冈红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瓶颈。由于保护资金严重短缺,许多措施难以落实,相当数量的革命遗址遗迹历经数十年风雨侵蚀,损毁严重,形势严峻。如果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黄冈众多的红色文化遗产可能毁于一旦,在我们眼前悄然消失。
4、开发利用不够。
高层规划不够,整体策划不够,深度挖掘不够,高层推动不够,导致难以展示黄冈红色遗产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急待高品位、整体化、系列化地推进。大别山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影响深远,浓缩了党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历史。黄麻起义是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之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装起义,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红四方面军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一大批建党元勋、开国将帅和革命志士作出了巨大贡献,建立了不朽功勋。然而,大量的红色文化遗产受到交通、资金、规划等条件限制,无法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这种状况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老区人民的期盼差距很大。因此,抓紧实施黄冈大别山红色大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承载着老区人民的期盼,是建设红色大别山的紧迫任务,是弘扬先进文化的必然选择,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果断措施,全面协调推进。
(三)实施红色大遗址保护的可行性
1、已经形成良好开局。
大别山英雄辈出,感天动地,彪炳史册,影响深远。英雄的黄冈人民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光辉灿烂的红色文化,形成了宝贵的大别山老区精神。境内革命遗址遗迹是建设黄冈大别山红色大遗址的重要支撑。
弘扬红色文化,保护红色资源, 既是重大的文化工程,更是紧迫的政治任务,对于实施《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各级党委、政府已经形成共识,深切认识到积极保护和充分发掘黄冈红色文化遗产,使黄冈红色文化深入人心发扬光大,是当前紧迫而重要的政治责任,也是确保老区人民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迫切需要。各地正在积极行动,及早准备。
2、老区精神特色鲜明。
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中,英雄的黄冈人民用鲜血和生命铸造了“要革命,不要钱,不要家,不要命”的浩然正气 ,演绎了“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的壮丽画卷,形成了“紧跟党走、不屈不挠、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老区精神。黄冈老区精神具有鲜明品格和特色,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共同构成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发挥红色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
3、基本条件已经具备。
黄冈具有承东启西、纵贯南北、得中独厚、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大别山红色旅游公路全长458公里,贯通“大别山红色大遗址”规划区域。黄冈山水壮美,风光秀丽,自然人文资源丰富,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是大别山区域的核心城市。所有这些,都为实施红色大遗址保护创造了有利条件。黄冈红色旅游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以“千里跃进、将军故里”为形象主题的“大别山红色旅游区”列为全国十二大红色旅游区,红安、麻城列为全国三十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红安、麻城、罗田(胜利)、英山烈士陵园列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点。弘扬老区革命精神,保护红色文化遗产已经成为黄冈转型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各项工作已经有了良好开局。弘扬、传承黄冈红色文化的当务之急是实施红色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按照系统规划、统筹推进原则,立足黄冈实际,全面提速推进。
三、理念构想
党的十届五中全会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其中明确指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这一目标要求就是实施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指导思想和根本路径。必须遵循五中全会制定的重要原则,按照《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要求,高位谋划,高端布局,精心策划,统筹推进。
坚持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为终极目标,以红色文化遗址遗迹为主体,保护文物本体,完善基础设施,构建保护机制,促进开发利用。主要理念构想是运用“红色文化大遗址”概念,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用全新理念、全新体制、全新技术实施保护与开发。重点以全区域的革命遗址遗迹为主要脉络,以重大革命史实为基本架构,实施实体保护和大数据手段相结合,形成保护、纪念、展示的空间格局。通过实施大遗址保护工程,充分发挥和展示黄冈红色文化优势,努力构建国家级红色文化大遗址保护示范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红色文化研究传承中心。
(一)整体谋划
“大遗址”保护利用主要包括大工程、大系统、大中心和大基地四个方面。一是推进完善基础设施,实施本体保护的大工程。按照遗址遗迹保护要求和理念,建设具有标志意义的国家级红色文化遗产保护片区,重点保护建党元勋、开国将帅、红色名人故里、革命纪念地及纪念建筑,建设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精品线路等;二是构建连通交通、旅游、教育、文物等多层级的黄冈红色记忆云工程的大系统。建设系列网上红色博物馆、纪念馆、名人馆、展览馆;三是打造黄冈红色文化研究的大中心。面向全国和海外开展高端的黄冈红色文化遗产研究,形成系列研究、影视、动漫、戏曲成果;四是建设革命传统教育的大基地。以革命遗址遗迹、红色名人故居及纪念建筑为依托,在黄州、红安、麻城、团风等地建设不同规模的党员干部红色教育基地和青少年思想道德拓展教育基地。
(二)重点工程
1、红色遗址遗迹保护区。建立黄冈早期党组织活动、黄麻起义、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斗争、新四军中原突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渡江战役等重大革命事件遗址遗迹保护片区。重点保护文物本体,整治环境风貌,完善基础设施,构建保护机制。当前,要抢救性地实施重点项目规划和保护。
(1)建党元勋、开国将帅、红色名人故里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创始人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国家主席董必武、李先念,开国将帅林彪、王树声、王宏坤、王建安、陈再道、陈锡联、郭天民、周纯全、秦基伟、韩先楚等,著名革命家林育英、林育南,闻一多,隐蔽战线四杰(徐楚光、徐会知、袁殊、周镐),辛亥革命元勋张振武、田桐、居正等。
(2)革命纪念地主要包括: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遗址群、红安县苏维埃政府旧址、麻城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学生军指挥部、七里坪革命旧址群、红四方面军诞生地、红十五军诞生地、红二十八军诞生地、红二十五军军部、高山铺战斗遗址、刘邓大军石桥铺和三角山指挥所、渡江战役渡口等。
(3)红色纪念建筑主要包括:董必武纪念馆、李先念纪念馆、李先念故居纪念园、陈潭秋故居纪念馆、红安烈士陵园、麻城烈士陵园、罗田县胜利镇革命烈士陵园、英山烈士陵园、黄冈烈士陵园、黄梅烈士陵园、团风渡江战役纪念公园、李四光纪念馆、闻一多纪念馆,红安七里坪长胜街、罗田胜利老街、乘马会馆、林家大塆、包惠僧故居、张浩故居、林育南故居、李四光故居等。
2、黄冈红色记忆云工程。一是大规模开展千人红色文化讲述行动,对红色人文历史进行系统全面的抢救性保护,在此基础上加紧收集、整理、出版黄冈红色记忆系列著作;二是充分运用大数据和互联网+等现代技术,建立黄冈大别山红色文化遗产数据中心和虚拟空间,建设可移动的黄冈红色文化博物馆,让红色文化深入人心,薪火相传;三是以革命遗址遗迹、红色名人故居及纪念建筑为依托,建设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激励黄冈人民牢记历史,不忘家乡,坚守信念,紧路党走。
3、红色文化研究传播中心。一是在黄州建设“黄冈名人文化园”,打造国家级文化产业园;二是在黄州设立中国(黄冈)名人研究中心和红色论坛,对黄冈红色文化和红色大遗址保护进行全面深入研究,运用多种手段集中展示具有代表性的红色名人和重大革命事件;三是整理出版红色大遗址研究成果,出版系列红色名人、文化名人、历史名人传记;四是在红安、麻城、罗田、黄州等地打造红色文化题材的大型影视作品和实景演出。通过深入研究、全面推介和集中展示,使黄冈真正成为研究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的重要基地,使大别山精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共有的精神家园。